谢耀庭的作品集《海岸》出版,展示了老一代艺术家热爱祖国,关怀自然,回归生命本源的人文精神。以《海岸》为题,不仅昭示了现实生存中人生彼岸世界的神秘与意义,而且彰显了对未来人类和平幸福繁荣向往与祈盼!大海,真的是能够让我们当代浮躁的心情,不爽的雾霾在一种纯净而有深度的蓝中顿时沉静下来,让疲乏,困倦的身心得到一种美妙的的放松。
纵观谢老近几年的佳作,深感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本源意识有着深切的了悟,而且对油画语言的探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磅礴》一作,画面气势磅礴,海石相激打。荡起千层浪,色彩单纯而丰富,大片的蓝与绿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一小块柠檬黄,与紫蓝的海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面效果平和而又激荡,在激荡中抵达了一个宁静的审美效果。事实上。这正如中国山水画一样,山的寂静并非死气沉沉,而是内在充满着运动。正如海德格尔在分析艺术作品时指出:最高的宁静并非没有运动,而是运动抵达极限之境后能量平衡的溢出之状。我们以为:谢老的这幅作品就可以用这种现象学进行诠释。
事实上,中西绘画本源的意识是有差异性的,中国传统的绘画本源意识形成于中国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念之中,因此,它特别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融合。而西方绘画本源意识在现代文化主义出现之前,强调“神”的独创性,而忽略了万物与人之间互构型。在后印象画派产生之后,西方艺术思想界才明白“天人同源”,“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但尽管如此,表现在他们作品中的艺术形态,依然是充满着强烈运动的视觉效果,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塞尚的风景画,无不是表现了一种和谐中的“张力”之美,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敞开了一个世界,推出了大地。世界是展示的,敞亮的,升腾的,而大地是锁闭的,一任万物的自然之状,世界与大地就在一种亲密的争执中构建了统一关系。中西绘画本源意识的差异性特征就在于中国的山水审美之静,是一种内在的深静,它呈现的是大地与世界冲突后高度统一之状,而西方的绘画力图要把这一冲突到统一的过程完整的表述出来。另外,两者的差异性还在于中国在敷色上总是以“墨分五彩”为胜,而西方则强调色彩表达的力量之美。
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当代艺术必须站在这个历史关口,对中西绘画的本源美学进行融合与研究,为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人物。
谢耀庭老先生虽然是一位出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长者,但他却“志在千里”,从早年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到八十年代的抒情写意,其间历经沧桑,但是绘画作品却愈来愈接近于艺术的本质,正如王家儒教授在谢老画集序言所说:我们在尖峰雨露、铜鼓涛声、渔歌帆影、黎寨山花、江边人家、清清流水等这批作品中读到了这样的答案——形式、色彩、笔触。画面上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笔、每一刀甚至每一色块都折射出画家那不可替代的生命感动。平易简朴、从容不迫,洒洒脱脱,风雅毕现、在感受上,才智上,意旨上见出机杼,显示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胸襟与风范。
在此,我想补充的是:谢老给画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是一种画面的平和冲淡之境,更重要的是他试图用油画的材质表达中国绘画中的本源之美,并且他也适当地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光源本色进行了吸收,形成了不粘不滞,灵感自由的艺术境界。
在《海燕》这幅作品中,作者用情境色彩、绿色笼罩了整个画面,一只海燕正在孤行独飞,显然这不仅是对真实景物的意象化,而且也表明了作者对当代生态环境的忧虑之心,他正是借此图此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繁荣之良愿,同时,也从反面对当代人破坏生态的批判与鞭挞,而且,这显得更为有力。
综上可见:谢耀庭老先以善良、仁爱、清澈之心,营构了一个让人可悦、可游、可栖的深海阔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