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音乐

赵晓辰:器乐作品《海南风格钢琴曲集》

2020年08月13日 18:00    点击:5008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品欣赏详见以下网址或扫二维码观看:

http://2019nhwyj.hnwenyi.net/a/42.html

 

 

作品简介:

海南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岛,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迁徙于此,使这里形成了包容、多元的艺术文化特征。就民族民间音乐来说,有集大成的琼剧、八音,有独具一格的黎族音乐、苗族音乐、儋州调声、儋州山歌、临高哩哩美、疍家调等,它们如珍珠般散落于琼州大地,让人不禁感慨中华艺术之鲜活、土地之广博、历史之深远、山河之壮丽!

《海南风格钢琴曲集》的创作初衷,即是以学院派审美和作曲技法对海南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代表性曲种及其素材进行延伸性发展乃至重塑,以系统的曲集形式赋予其全面且崭新的艺术表现。这套曲集同时也是本人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共包含10首钢琴曲,每首都冠有独立标题,注以风格归属。

曲目一:《打柴舞》(黎族风格)

钢琴曲《打柴舞》的主题素材引自海南黎族的两首传统乐曲《打柴舞》和《捡螺歌》。该曲结构介于再现三段曲式和三部曲式之间,以热烈奔放的《打柴舞》作为首部主题,以婉约含蓄的《捡螺歌》作为中部主题,首部与中部呈并置关系。虽在不同的结构部分使用不同的主题素材,但通过强化两者核心动机的共性,及同主音羽、徵调式转换,使其具有了有机关联。

曲目二:《黎族童谣》(黎族风格)

钢琴曲《黎族童谣》源于作者在五指山采风期间,偶然听到的一首孩童嬉戏时随口哼唱的歌谣,曲调单纯、质朴,使我立刻产生了以它为素材创作一首钢琴曲的冲动。由于年代久远,几位年长的黎歌传承人也无法确定这歌谣的名称,故作者干脆将其命名为《黎族童谣》。该曲为结合变奏原则的引申型再现三部曲式,结构简明,流露出清朗的民间音乐情趣。 

曲目三:《东坡谣》(儋州山歌风格)

儋州山歌源远流长,原生态气质浓厚,钢琴曲《东坡谣》所采用的山歌素材,即已无从考证其由来。这山歌旋律百转千回,于悲凉哀婉中透露出一股坚韧不拔的豁达和洒脱,让作者不免想起晚年被流放于海南儋州,对此地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北宋文豪苏轼。《东坡谣》一名,意在寄儋州山歌之深远绵长,遥思先哲。该曲虽遵循三部性结构原则,却将展开的空间、情感的释放留于再现部分,使整体结构趋于开放。

曲目四:《山水歌台》(儋州调声风格)

儋州调声曲风欢娱、节奏明快,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人民钟爱调声,故有诗曰:“儋州自古称歌海,百花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钢琴曲《山水歌台》亦由此而得名。该曲结构为再现三段曲式,呈示段主题和中段主题分别“移植”了经典调声《入到花栏心触景》和《千江水漾千月影》,并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引申和改造。

曲目五:《万泉河畔》(黎族风格)

钢琴曲《万泉河畔》的四音动机来自海南黎族的《罗呢调》,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其首乐节“万泉河水”亦源引于此。钢琴曲《万泉河畔》将此动机伸展为新的主题,成为全曲发展的基础。

曲目六:《渔歌》(临高哩哩美风格)

哩哩美,是临高渔歌的主要歌调。由衬词构成的“啊哩呀哩呀哩哩美,哩呀哩哩美蕾爱,蕾爱”乐句,几乎出现于所有哩哩美中,成为这一歌调,甚至是临高渔歌的标识。钢琴曲《渔歌》亦围绕这一主题乐句而展开。哩哩美的韵味精华在于偏音演唱的飘浮,这使其主音游移于商调式和羽调式,钢琴曲《渔歌》紧扣这一风格语汇。该曲结构为开放性的并列三部曲式,将哩哩美以音画卷轴的方式冉冉呈现。

曲目七:《咸水情歌》(海南疍家调风格)

如果说哩哩美映现了海南富饶渔民的生活文化状态,那么疍家调则代表着悲苦的“海上游牧民族”,疍民。古时候的疍民受陆地汉人歧视而不准陆居,终生漂泊于水上,便寄情于海、寄情于舟、寄情于歌。相较于娇媚的哩哩美,疍民的歌声就像海水的味道,又咸又涩。为了还原这种特质,钢琴曲《咸水情歌》针对主题素材——疍家调《打渔劳作》仅有的一个乐句,一方面以“顽固”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具象凸显其分节歌式的直白和粗犷;另一方面又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织体、速度等要素的深刻变奏,及不稳定的三部性结构,抽象诠释“世世水为乡,代代舟为家,沉浮江海里,世代海江南”的疍民情怀。

曲目八:《盅盘舞》(海南八音风格)

海南八音,原是琼剧中的纯器乐演奏部分,后逐渐独立出来,固化成海南汉族的传统民乐合奏形式,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类乐器而得名。盅盘舞,始于元末明初,常以海南八音作伴奏,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碰击,丑角手拿彩扇,三人翩翩起舞,故得名。钢琴曲《盅盘舞》为再现三段曲式结构,呈示段与中段各变化反复一次,在钢琴表现方面追求清脆悦耳的“盅盘”式音响色彩,整体音乐风格休闲、喜乐。

曲目九:《宝巾之恋》(琼剧风格)

宝巾,即三角梅,是海口市花。面对海南传统文艺的集大成者,琼剧,钢琴曲《宝巾之恋》不在意“形”的模仿,而注重“意”的提炼。作为整套曲集篇幅最小的一首,《宝巾之恋》全曲只有33个小节,体现为前奏曲式的具有复乐段性质的一段曲式结构。

曲目十:《“久久不见久久见”主题变奏曲》(海南风格)

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流传自海南黎族,历经几代音乐家的个性化“修缮”,使其依然保持黎族音乐精髓的同时,融汇了海南其他曲种的音乐语汇。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这首民歌,不仅源于其旋律动人、歌词隽永,更借其美好寓意,阐扬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深刻友谊。可以说,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内涵和意义已经超越地域和民族,成为一首凝聚了海南艺术文化之精神的“大歌”。所以,作者将钢琴曲《“久久不见久久见”主题变奏曲》定性为“海南风格”。

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只有12个小节,上句(5小节)和下句(7小节)呈不规整的起、承关系。面对如此短小的主题,钢琴曲《“久久不见久久见”主题变奏曲》以性格变奏为发展逻辑,同时结合三部性结构原则,在不影响主题特性的基础上,演变为五个不同形象、情绪的变奏主题,分配于乐曲的各结构部分。

 

作曲家简介:

赵晓辰,青年作曲家,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先后师从著名作曲家克拉索托夫教授(俄籍)、陈强斌教授、徐孟东教授和瞿小松教授;现任教于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博士和唯一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获得者。

自2015年5月入职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以来,在音乐教学、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音乐教学涵盖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多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音乐创作涉及各种体裁、题材和风格,多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在各类作曲比赛中获奖,并上演于国内外举办的音乐节、音乐会;音乐研究方面主持或参与数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项目,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刊物。近5年的主要成果包括:

1.《海南风格钢琴曲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获2019年第三届海南省南海文艺奖(音乐类);

2.小歌剧《春天的嘱托》,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舞台剧项目;

3. 大型交响组曲《南海意象》,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及音乐作品项目;

4. 管弦乐组曲《黎族音画》,获2017年第二届海南省南海文艺奖(音乐类)一等奖;

5. 歌曲《丹心耀南疆》,获2017—2019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6. 音乐剧《我们这一代》,获2018年第三届海南省文华奖“文华演出奖”、入选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获2019年第三届海南省南海文艺奖(戏剧类);

7.撰写并出版著作《亨里克•戈雷茨基交响曲创作研究》;

8.作曲并出版《海南风格钢琴曲集》(附配套CD);

9.歌曲《我们》,获“2016年海南省大学生‘校园好声音’比赛”创作一等奖;

10.合唱《万泉河幻想曲》,获“2017年海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声乐节目甲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另创作有二胡协奏曲《骑楼往事》、小歌剧《丹心耀南疆》、弦乐四重奏《水晕墨章》、器乐独奏系列《清歌集》等包括歌曲、合唱、室内乐、管弦乐、影视剧配乐、舞蹈配乐、话剧配乐在内的音乐作品数十部(首)。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