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文学
  • 《暖若春风》

    作者:林森    浏览:22792 次

    作品简介:
    书名:《暖若春风》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字数:28万字ISNB:978-7-5396-5139-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1827号 推荐文字: 林森的小说风格,著名作家莫言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林森的小说就像一座庞杂的原始森林。确实,林森小说的错综复杂丰富多样,情节起伏变化多端,现在..

    作品章节:

      作品内容

      书名:《暖若春风》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字数:28万字

      ISNB:978-7-5396-513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1827号

       

      推荐文字:

       林森的小说风格,著名作家莫言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林森的小说就像一座庞杂的原始森林。确实,林森小说的错综复杂丰富多样,情节起伏变化多端,现在很多年轻作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宏大的视野和强大的控制力。

                               ——李少君(诗人、评论家、《诗刊》副主编)

       

       《暖若春风》显示出作者出色的才华,林森以舒缓而不动声色的叙述,编织起家族叙事的经纬线,写出了人们对现代生活与外来时代冲击的创伤性体验与不知所从的困惑,以及蕴藏在生活内部的顽强生命力。

                               ——刘复生(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林森的写作值得我们注意。他的个人经验与知识谱系,和那些只有都市记忆的“80后”作家有着根本的区别;他的写作精神,总是和自己那块小小的出生地紧密相联……他的小说,着力于书写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内部的纠结、急躁与衰败,丰富了我们对乡土世界的理解;他所塑造的黑手义等人物形象,也因承载着复杂的时代信息而令人印象深刻。

                               ——谢有顺(著名评论家,博士生导师)

       

      《暖若春风》后记:

      所有故事的缘起      

       “金江,居南渡江之上游,为琼西之重镇,澄迈县治在焉。自县治南渡而南,二三里许,有北潭村者,以江北有潭故名。其地稍隆起于广原中,以应南蛇北来之势。外则双流汇合,小桥通津;内则五池清晖,游鱼成队;红棉烂漫,俨同天半朱霞;绿椰参差,宛若云中翠羽。而园林错落,屋宇绵连,上下明光,左右映带,真不啻图画者也。村中大小计十有余姓。聚族而居,俗尚敦厖,人存厚道。土有朴茂之美,农无浮沫之累……”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十几年前,在一个友人家。那本书叫《嘉怀年录》,从台湾带回来的书,纸张泛黄,印刷并不好。这段话是这本年录里的第一段,所写的北潭村,正是我友人的村子,正是我其时所处之地;写下这段话的人,是我友人的曾祖伯父。其时夏日炎炎,屋外能把人晒化掉,从二楼的玻璃窗口处飘来的,是种在屋子后院的番石榴香味,我有些不知今夕何夕。我曾试图在漫长的夏天里把这本年录翻完,却终究没有,所有的记忆,仍旧停留在开始的这第一段,停留在那位至死也没能归家的浪子深情回忆的起始。多年后,借助万能的网络,我曾查到友人的曾祖伯父是黄埔二期的毕业生,与林彪是同届同学。友人的曾祖伯父后来去了台湾,把弟弟也一同带去,但友人的曾祖母并未跟着去,留在了海南,一家人成了两家人,一个岛就成了两个岛。友人的祖父、父亲都是海南岛最普通的农民,正渴望着我那友人有一天能天高海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重新唤回祖上曾有过的荣光。

       那时候我们在读高中,属于最叛逆的时期,心比天高,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便看书、写诗,在另一个友人家位于幸福路的小茶馆里高谈阔论。那些年月里,无论寒假暑假,我并没有回到自己家里,而是寄宿在友人家里,空耗时日,空耗体内所有的青春躁动。每天夜里,我睡在友人家二楼楼顶,看着满天星光发呆,跟友人笑谈会不会有外星人乘着夜风而来。闲得无聊,除了看看友人买的文学名著,也翻阅着他家里满满几个纸箱从台湾带回来的资料:数不完的台湾邮票、成堆的蝇头小楷写就的册子、友人曾祖父在台湾出版的书……这些资料都是友人的曾祖父晚年时候从台湾带回来的。当时,曾祖伯父已死去多年,孤家寡人、一直未曾再婚的曾祖父在两岸开始交流之后,终于回到海南,并最终死在老家,死在他哥哥年录开头如诗如画般的故土。友人的曾祖父带了一些钱回来,买了一块地,新建了一栋两百多平的两层屋子,把一直务农的贫困家人安置在内,可他并没有住了多久,就过世了。在友人家的墙壁上,看到他曾祖伯父与曾祖父的遗像,都是英姿勃发之人,有着那个年代的人胸怀家国的庄重与肃穆。对于曾祖父的那段往事,友人并不清楚,我就更无从得知,可有时望着墙壁上的画像,总觉得那眼睛之中,隐含着太多想说的话。

       友人高中时就写很漂亮的诗歌,多年后由于生活所迫,一直在外奔劳,写得越来越少,可他仍是我所认识的人里面,诗歌写得最好的人之一。更重要的是,写就写了,他从未有发表的欲望,从未要借助诗歌获取世俗的利益与声名。多年前他就给曾祖父写过一首《曾祖父》:

       

       他死了

       眼皮紧闭

       正躺在祖祠

       幽暗的顶梁下

       穿着族长的清服

       三天三夜,双脚如石

       

       他的心脏

       没有声音了

       但岁月长存

       同我强烈的爱

       插入他魂灵出窍的

       两个世界

       

       他那远方的名字

       第一次烧成灰烬

       天空之上

       生活打开

       我看见他骨头冰凉

       在春天肥沃的土地里

       抽芽生长成我七彩的梦

       

       友人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和我一样,从事和文字走得很近的职业,而是开始北漂——不仅仅是飘在北京。他所从事的工作,是跟在大卡车上,与司机一起,把车厢里放置的变压器运送到全国各地。他当然也因此看遍了各处风景,看遍落日下的昏黄和夜里无边无际的荒凉公路。我曾让他把路上的经历记下来,但他除了在为数不多的诗歌里重现了那些场景,并没怎么提及那些在路上的时光。对于出生在海南岛的人来讲,要奔赴远方,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和身上不绝如缕的血脉牵扯夜夜斗争。友人几乎我们一群朋友中,唯一一个至今还远在他乡的,在娶了一位湖南姑娘后,我们都笑谈,他的儿子肯定不是海南人了。友人的家人不愿看到他离家这么远,但事实是,他也成为了家里人难得见上一面的浪子。

       我倒是一直执拗地写着。在我写了很多文字之后,有一天,当年在友人家寄宿的很多场景开始浮现:友人耳背的祖父,整天拿着一张彩票图纸在画线,跟他说话要靠喊;友人的父母,每天要下田,有时会在家里腌酸菜;院子的番石榴树叶,总是随时吹来让人迷糊的香味;我们经常拐出巷子,到长安路上吃炒粉,喝无数碗酸菜汤;墙壁上总是欲语还休的画像……这些画面,最终交织在《暖若春风》里——当然,小说里远不止这些,小说里的故事要复杂得多,容纳的远不止这些场景。可重要的是,记忆中的这些残片给了这个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情绪。这种难以讲清的情绪,奠定了小说的基调、语言和故事,当然,也奠定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阅读了会觉得愉快的小说。

       这并不是我第一个长篇,也不是写得最晚的一个,更不是我最满意的,但我宠爱它——好像它是我的小儿子。我们总是对大儿子板着面孔,对小儿子更加宠爱。这个小说完成时,我二十七岁,身上仍有着某种赌气般的倔强——没有想到,这种赌气让这个小说以及接下来的另一个长篇《关关雎鸠》,经历了某种坎坷。也正是这种经历,让我见识了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也让我忽然决定消失几天,独自前往一个离开了接近二十年故地,印证另一些记忆中的残灰——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暖若春风》从春风中开始写,一直持续到闷热无比的夏天。海口那条幽深小巷子里,我住的屋子在四楼,只有十几平米,我一遍又一遍喝着冰镇的可乐或者冰红茶,双眼通红地敲着键盘。那几个月里,总有她陪在我身边,我敲击键盘时,她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完成一天的目标字数后,我们步行走二十多分钟,送她回家。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可当时,我们认识没多久,面对面坐着,也不多说话,各忙各的。这个故事开始书写于春天,当然也是它最终叫《暖若春风》的原因之一。

       这个小说完成两年多以后,我比友人先得到去台湾的机会。临行之前,我跟他说,行程中有安排和台湾的海南同乡会见面。他让我问问,有没有人知道他的曾祖伯父和曾祖父在台湾的事迹的?后来,在台湾和那些海南老乡问起时,认识他祖父的人没有,而他的曾祖伯父,因为曾任国民党陆军少将,因此即便已正好四十年,仍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可要说得上具体的什么事,仍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但,正是这些几乎散尽的记忆,在它消逝的地方,成为了小说的开始。我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家族里的浪子不断离家与归来的故事。四代人,每人都有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现实让他逃离,成为浪子;这现实也让他返乡,成为归客。在这个故事里,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可那些零星的、被我隐匿的真实,是我不得不感恩的部分——因为,那是这个故事所有的缘起。

      分享给好友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