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 尽精微——读吴东民先生大尺幅书法作品

2012年02月09日 22:36  海南文联  点击:23480  我有话说(0人参与)

黄承利

 

吴东民先生近年创作了一批巨幅行草作品,这批作品或因字大、或因字多,尺寸都在八尺宣以上,概括起来有几种形式:1、大字巨幅作品,如在“丈二”五条屏上写七首五言绝句;2、多字巨幅作品,书写内容多为古代经典长文;3、大字榜书作品,字径超1米的巨作。这些作品都给人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案上作品的品读方式。
 

古代书法作品尺寸普遍较小,宋元之前的墨迹书法多属尺牍形制,适合文人之间案头把玩,偶有尺幅较大的作品,都是字数多、字形小的手卷作品,如怀素《自叙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算是草书中的“大作”,却也属于案头展卷细览之作。明清以后,因房舍多为高堂大屋,书法作品出现尺幅较大的立轴形制,其中又以王铎、傅山等人的巨幅作品较突出,但在古代灿若星河的作品中也毕竟九牛一毛,且字形都不大,大者不过十多厘米。至于《礼器碑》、《颜家庙碑》等一些庙堂碑刻,字形就更小了。在书法史上,也不乏大字、大尺幅作品,如泰山《金刚金》、山东“四山摩崖”、陕西汉中《重修山河堰》,它们均题刻在山体摩崖上,书体仅限于楷书、隶书。
 

在吴东民先生的这批行草书巨幅作品中,丈二五条屏《草书古诗七首》可谓鸿篇巨制。在五条尺寸为136×364厘米的宣纸幅面上,书写七首五言绝句,总字数为140字,字径约40厘米;此作通篇下来,挥毫如笔走龙蛇,亦如翻腾蹈海,随意舒展,线条连贯,气息浑然,结字则任笔为体,腾挪揖让,自然天成,气夺云天,仿佛有如神助,全然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庖丁解牛》)面对如此巨大的纸面空间,若不对书写内容、字形构造、空间布局做到胸有成竹,对笔法、水墨等技巧熟稔于心,则会茫然四顾而无从下手。
 

草书横幅《清人题画诗二首》(140×421厘米)也是鸿篇佳构,气势非凡。此作字径多在30-35厘米之间,大者达1米左右,行笔迅疾如电掣雷奔之势,字形大小跌宕错落,摇曳生姿,收放自如,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枯湿对比强烈,许多斜向、纵向的长线条的处理增添了作品空间形态的丰富变化和视觉效果。
 

草书对联《大地琼楼》、《万泉五峰》,字径约30厘米,虽字字独立,但却开阖有致,顾盼有姿。对联因其形制特殊,字间距较大,容易造成气脉阻隔,以草书创作并非易事。而吴东民先生的这两件巨幅草书对联作品,通过字形的巧妙安排、用笔的松紧伸缩来加以弥补,使整幅作品浑然天成,气势恢弘。
 

榜书《观山品海》、《心象墨迹》,每字写在八尺宣对开斗方上,然后拼接而成,每字字径约1米见方,以行书为体,行笔如春蛇秋蚓,线条虬劲,笔酣墨饱,沉着痛快,结字浑厚健朗却不失婀娜灵动。此等榜书作品,需要很高的笔墨功底和空间驾驭能力,非一日之功而能一蹴即就。
 

吴东民先生的这些大字巨幅作品,其书写行为已超越了书斋的局限,书写状态和创作心态与传统意义上的案上作品形成了强烈反差,随着作品形制的变更,尺幅突然放大后,许多古代文人日常把玩的书写技艺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面对巨大的幅面,书写过程容易失去指腕间的精妙与细腻,而是追求作品用笔的雄厚和气势的雄浑,意在作品整体的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其次,这些巨幅作品的创作并非古人随意性的偶来欲书、逸笔草草,而是需要提前构思和筹划,需对文字内容了如指掌和对作品的整体空间构成的运筹帷幄,需要有较高“批大郤,导大窾”的魄力和能量。其三,创作如此巨幅作品,以意驭气,以气驭笔,以巨椽之笔写胸中丘壑,抒胸中块垒,反映出作者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高超的笔墨技艺,更有胸罗万象、风云际会、吞吐大荒的气魄。因此,吴东民先生在进行巨幅作品创作时,已游于艺,臻乎道,其笔墨、技法、文字等形式层面的因素已从物化形态剥离开来,被精神化了,精神则游离于具体的书写体验过程中,始终处在高度亢奋、激情澎湃之中,并从中获得某种生命的升华。
 

而吴东民先生更多的巨幅作品是多字大作,所写内容均为古代经典诗文,如《出师表》、《兰亭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千字文》、《春江花月夜》、《秋兴八首》、《醉翁亭记》、《赤壁赋》、《墨池记》、《般若多罗密多心经》等。这类作品的形式或长卷、或条屏、或隔水、或册页,书体则是作者所擅长的行草书。其中行书《千字文》册页,自单行本行世后,即受到各界好评,书评家也不吝笔墨,纷纷称赞。此作写得轻松随意、温雅蕴藉,通篇如行云流水,字字珠玑,许多字形初看貌似平正,细览实则如静水深流,锋芒迹象皆在腾挪律动之中,诚如周俊杰先生所评:“从字的结体到整个气息荡旋着晋人的韵味,也有当代人所欣赏的结体微妙变化和用笔的灵活多变。”
 

两幅草书长卷《出师表》、《前赤壁赋》可谓是近期的代表作,在四尺宣宽,14米长(约69×1338厘米)的巨大尺幅里,通过线条运动、空间趋势、内在张力等丰富的形式语汇的运用,构筑出凤翥龙翔、形态飞扬的精神图景,其纵横使转、虚实布白,笔之所至,心之所向,已全然不再顾忌点画形迹,气息涵泳于晋唐,流转于两宋,游走于当代,达到神游万仞、超然物外的化境。周俊杰先生把其中的《前赤壁赋》誉为当代书坛不可多得的代表作:“此作字形变化更大,章法更为从容而奇峭,气息尤为畅达。面对此作,人们不会平静,心会随着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线条而强烈的跳动,我们仿佛聆听着一首交响乐,那抽象的起伏不定的线条与乐音的旋律相糅在一起,将人带入一个独有的审美境界之中。
 

”在这批巨幅多字的作品中,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到了吴东民先生的书法线条的“言说”意味。我们知道,线条是书法最基本的构形元素,也是书法表情达意的基本“语素”。因此,线条是有情调的,线条的情调通常通过笔法控制下的运动轨迹来体现;玛克斯•德索甚至认为“线条本身具有特定的语言和习惯。”线条这种人文特性,是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的重要理由。读吴东民先生的这批书法作品,往往能捕捉到作品里蕴含着的丰赡的精神能量和情感内涵。吴东民先生的书法较多倾向于以“二王”为衣钵的宋人意趣,又充分结合当代书坛的形式元素和审美特征,形成了自己圆浑朴厚、潇洒爽畅、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
 

吴东民先生的这些巨幅作品的创作,也与他天生率真、豪放的性格和极高的天分相关。他的率真的本性,在书法创作中往往体现出率性的心态和率性的书写;他的豪放的性格,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会自然而然的迸发出热烈的情感火花,并使之形成坦荡不拘的生命形式和淋漓酣畅的艺术个性。他在艺术方面的极高的天分,则让他对书法充满灵气和悟性。因此,他未必要在古人堆里扎入太深,而事实上,他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与古人交流上。这些年,吴东民先生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书法评审,对当代书法创作尤其是行草书创作,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眼光,并从当代书法创作的流变中,寻求技法上的突破。
 

《中庸》里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的“致广大,尽精微”,本意是指做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用在书法作品品评上,则是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精妙的技法,而用此语概括吴东民先生近期的巨幅书作,是非常恰当的。

    (黄承利: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 主席、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