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

[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

电影是人们生活不断进步的精神食粮。

影视翻拍,要把匠心“装”进旧瓶

2018年08月06日 15:38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徐晗溪 编辑/黎秀葵  点击:47024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近日,新版《流星花园》一经播出,关注度与批评声齐飞,豆瓣评分仅3分。这种看似利用“经典IP”的机和巧,却如“啃老族”消耗前人留下的财富,赢了关注度,却输了观众的好感度。

  纵观近年来翻拍剧的成绩单,影视剧翻拍似乎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一边是市场反馈不理想,一边却是翻拍者乐此不疲,让人不禁要问,影视翻拍为什么层出不穷?旧瓶装新酒怎样才能装出新意?

  翻拍为何层出不穷?
       经典有永恒的魅力


  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电影《智取威虎山》,2003年版《倚天屠龙记》全都翻拍自老剧,这样的翻拍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然而近年来,大多数影视剧翻拍作品却被观众嗤之以鼻,市场口碑双赢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尽管如此,仍不断有人前赴后继。今年以来就有《金粉世家》《流星花园》《泡沫之夏》《半生缘》《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等十几部老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走在被翻拍的路上。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汪荣博士认为,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在影视生产中十分盛行,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的群众基础好,自带流量,在文化消费市场上不愁有观众,有好的市场回报。“影视作品改编或者翻拍本来就是市场生产,自然要考虑投入与产出。”

  然而,从这些改编作品本身的质量看,也是良莠不齐的。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的票房口碑都好,但也有《深夜食堂》之类改垮了的作品。汪荣认为,究其本质,改编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再度创作,哪些改哪些不改,需要创作者对当下社会的语境和观众的口味进行衡量和把握。

  高水准的影视翻拍作品,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引发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而且可以通过赋予传统经典新的时代内涵,给大家全新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之保持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反之,缺新意、少突破等问题,翻拍也会遭遇市场反映冷淡的尴尬,很难达成观众的欣赏预期,口碑和市场不佳,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经典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然而时代在进步,影视拍摄的技术也在进步。通过改编经典,可以让新一代的观众走进经典作品,让新的技术重新阐释经典。”汪荣认为,影视作品改编肯定对传承经典有益处,关键在于作品能否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切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旧瓶怎样装新酒?
       翻拍应是艺术再创造


  “翻拍经典影视作品就像是用旧瓶装新酒,是装佳酿还是装“浊酒”,这很关键。”海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青认为,虽然在当下中国影视行业发展不完善、优质剧本紧缺的情况下,翻拍经典的确可以减少创作和发行的成本,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但归根结底,超越才是翻拍经典的“标配”,翻拍经典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创作精神。

  林青直言,有些影视人比较浮躁,制不出佳酿,就希望利用旧瓶卖“浊酒”,根本无心锤炼剧集,因此再多的资金投入、再大牌的演员也只能拍出平庸之作,最终导致观众对这样的翻拍剧不买账。“翻拍经典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经典,而不是为了投机取巧。”

  林青以1987年版的《红楼梦》为例分析经典翻拍的创作精神,该剧剧本由刘耕路、周雷、周岭三位编剧参考红学家周汝昌的意见进行编写,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并且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亦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通过学习,才慢慢确定了最终的演员人选。

  “整个剧组都有这样一种‘匠心’,作品才会打动观众。”林青认为,旧瓶装新酒也需要走心,在视觉和质感上推陈出新,给观众带去更加精良的观剧体验。“翻拍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创作者应在深入领会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提升甚至再生。另一方面,翻拍应具有当代性,应融入特定的个人情感、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