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曲艺在海南大有可为
2020年03月18日 16:47 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 编辑/黎秀葵 点击:29718 我有话说(0人参与)
北方曲艺在海南大有可为
倪 明(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理事 )
曲艺是中华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历经1500多年的发展,至今活力依旧,目前活在民间的曲种有400多个。
由于明显的地方性,大量方言俚语的使用和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曲艺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然而,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地域的藩篱正日益被打破。就拿海南来说,虽然也有曲艺,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曲种。但在海南的舞台上,借用北方曲艺的结构形态、利用海南方言表演的琼剧小品却很受市场欢迎,还曾夺得海南曲艺大赛金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的曲艺地位与海南未来的艺术发展还有距离。
随着海南的改革开放,北方的曲艺也慢慢的渗透到了海南,一大批著名的曲艺家经常到海南传经送宝,中国文联还把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颁奖系列活动放在海南,民间社团“海南福星相声社”的成立让海南普通老百姓能定期欣赏到地道的北方曲艺——相声。包括我们“江苏曲艺倪夏班”也从内地来到海南,受到当地的观众的欢迎。
北方曲艺在海南演出,我们也曾为能否演出成功而担心。去年夏天 “江苏倪夏班”应海南省文联、旅琼文艺家协会和曲艺家协会之邀,先后深入海南海警部队、海口市文化馆慰问演出。出发海南之前,主创团队仔细讨论研究演出方案,对海南的历史文化民俗做了大量研究,对节目内容、形式分别做了精心准备,并在现场适时而恰当地添加了地方特色元素,创作了专门针对海南地方观众的作品,从而使整个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去年的赴琼演出,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北方曲艺在海南非但大有可为,并将迎来旅琼文艺家的春天。
首先,通信与交通的发达,传统意义上的曲艺地域性藩篱将逐渐被打破。
过去,由于交通的极度落后,使得地方曲艺的传播范围受到严重限止,加之表演中语言和唱词的大量方言俚语,使得观众被限定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而交通、通信的发达,语言的标准化,尤其是5G通信技术的普及,加之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曲艺的地方性特色能被更广泛的观众所接受、所欣赏、所喜欢,从而极大增强充满个性的艺术魅力。
试想,若是在解放前,我们无法想象把北方的相声说得能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南人听得懂,让海南人也欣赏北方人所钟爱的传统曲艺艺术。然而在今天,这种过去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就能成为今天的圆满现实。这种跨地域的多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为曲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其次,海南自贸区的建设,为旅琼文艺家打开了一扇通向春天的大门。
众所周知,所有的开放和交流都离不开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自贸区,也将自身的文化因子带到海南,这意味着海南原来相对封闭的时空状态、特色明显的传统地方文化将受到冲击和稀释,五光十色的移民文化将渐行渐強。
17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法国巴黎,开放的艺术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在巴黎获得艺术灵感,再从巴黎出发,走向世界各地并影响着世界艺术,从而使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之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上海因区位优势在十几年时间里使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人口聚集、产业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信息集聚、文化集聚,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法学家等汇聚上海,强势的海派文化吸引了世界上各种优质资本的涌入,它们在外滩留下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将外来文化的艺术结晶呈现在世界面前。
巴黎的时尚文化、上海滩的海派文化,都是接纳、融入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民族文化,成为独树一帜、引领世界潮流时尚之都,艺术家的神往圣地、精神家园。
今天的海南,就类似于当年巴黎和上海的那种历史机遇期。未来的海南,其政策环境、开放程度、地缘优势远远胜于老巴黎和旧上海,她完全有条件形成新时代引领世界潮流的文化艺术趋势,产生不可估量的聚合、示范和辐射效应。
其三,北方曲艺在海南发展,需要把握好“五性”。
曲艺的最大特色,是其地方性,如果在发展与创新中抛弃了这种“地方性”,那就不再能称之为“曲艺”。故而,北方曲艺要想在海南既获得发展,又能保持原本的北方特色,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主题的向上性。即向上、向心、向善、向美、向阳。道德行为的积极向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因而,无论是何类曲种,所表现和揭示的主题,必须要积极向上,体现和歌颂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内容要向心,即歌颂核心、围绕中心。“核心”,是指作品要歌颂党的方针政策和英雄模范人物;“中心”,是指作品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导社会能量的正确释放。善,代表吉祥美好,人人向往;美好的事物往往给人愉快的感觉;向阳的事物,给人以快乐和愉悦。所以,成功的曲艺作品,无不充满了向善、向美、向阳的魅力。
二是表演的通俗性。我们的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最为普通者。只有通俗的东西,才能被更多的普通观众所接受、所欣赏、所热爱。作品的通俗,就是表演的语言、说唱要通俗易懂、直白,寓教于乐,使之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这种通俗,就是毛主席老人家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要求的“接地气”。文艺作品从内容形式到舞台呈现,既不能“太花哨”,也不要过分地“炫技”“噱头”“玩深沉”,最重要的是能让普通观众“到嘴到肚”“看得懂”。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曲艺作品一定要突出“人民性”。
三是现场的互动性。任何一种文化艺术作品,只有走进观众或读者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共鸣,赢得观众的鼓掌与喝彩。如相声这类的艺术表演形式,决定了其离观众的距离特别近。正如姜昆老师所经常教诲我们的:“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对你就有多亲!”近距离的相声表演,决然不能忽视观众的存在进行表演,相反,需要根据现场观众的年龄、文化、地域、审美等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围绕主题借势发挥,才能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唤起心灵共鸣。如我们“江苏曲艺倪夏班”在海口文化馆剧场演出时,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海南和海口的俚语、故事、传说、特产等地方特色元素,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彼此感到了缘自内心的那份真情与亲切,赢得了台下观众无数的热情掌声。
四是表演的娱悦性。曲艺的舞台需要秉持传统,但坚守传统并不是要一台严肃到底、扳着面孔背书说教。而是要用传统的服装与道具,在表现传统的同时,以神态、情形、肢体语言的表演所呈现的蕴含给观众以莫大的精神愉悦,演员所释放的青春与活力,给观众以动感、生机、灵动、朝气蓬勃。我们“江苏倪夏班”在海南的海警边防的一个中队演出时已是夜里九点多钟,在村口的大树下演出,微弱的灯光伴着皎洁的月光,没有音响和话筒,上台的演员随机将矿泉水瓶倒抓在手中,当作话筒做表演的道具。唱歌的女孩则走进闻讯而来地方群众之间,那种青春、活力、动感与朝气,赢得观众一阵接着一阵的掌声,愉快的氛围其乐融融。
五是创作的精品性。目前,文艺创作浮躁,质量格调低下是文艺界不争的事实。要“促进社会主义文艺高质量发展”,就必需要用优秀文艺的作品来引导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文艺创作应始终坚持底线原则,提升曲艺产品的供给质量,从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严把质量关,从策划的源头上实施精准切入与把控,使作品既符合“中国口味”,又符合“海南地方口味”。进军海南的曲艺人,应尽已所能,聚众之智,强化内功修炼,创作生产出类似《战狼2》《流浪地球》级的大众市场精品,这是海南曲艺未来的刚性需求,也是北方曲艺立足琼岛的根基,更是新时代文艺人的初心与使命所在。
我们通过“江苏曲艺倪夏班”赴琼慰问演出的成功实践,以及对海南历史文化与曲艺市场的初步接触与了解,深深体会到海南是拓展北方曲艺艺术的一方热土。只要我们在秉持传统的同时,深入基层、植根于民,多多学习和汲取琼岛的传统地方艺术营养,丰富自我,充盈自我,将南北文化进行融和与提炼,北方曲艺在海南定能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
倪明,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群众文化协会曲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导演、研究馆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