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翘舞蹈:“国际旅游岛”的金项链

2010年07月22日 11:35  来源: 海南文艺网 责任编辑:迅小编  点击:33165  我有话说(0人参与)

 

陈翘舞蹈:“国际旅游岛”的金项链

 2009年11月27日上午,瑞雪纷飞的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举行的庆贺中国舞蹈家协会60华诞的纪念大会上,几度将海南舞蹈推上国际艺术殿堂的陈翘、刘选亮夫妇,双双荣获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与此同步,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适时推出20余万字的《陈翘传》。广东(海南)舞界,可谓甲子轮回,双喜临门。
 

 从1953年的15岁至1983年的45岁,陈翘在海南五指山区工作生活了整整30年,用自己青春的缤纷激情与创造睿智,编导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完成了两种质的飞跃:一是将黎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升华为具有社会主义时代属性的舞台艺术品;二是通过这批舞蹈精品或经典,对黎族舞蹈语汇系统的构建。这些舞蹈作品与语汇,因其直接缘自于舞蹈自身发展的内在历史动因,也就最具有中国当代舞蹈史意义,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舞坛上也获得良好的影响。
 

 舞史书上,常引用一位西方舞评家的话:舞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金项链。陈翘所编的海南舞蹈,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代表国家与民族的“金项链”,炫耀于国际艺术殿堂的。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国际旅游岛”,应该重拾陈翘舞蹈这条“金项链”,悬挂于海南的玉颈,展示海南自然的瑰丽,民风的纯美,民情的多姿,文明的悠久,文化的丰赡。

 

 一、“陈翘舞蹈”的历史影响
 

 (一)早已“国际”的陈翘舞蹈
 

 20世纪50年代的1957年7月,作为中国最南边小行政区的陈翘舞蹈《三月三》,就被国家选送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交流表演节目。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俄罗斯人等,抛帽子、吹口哨,倾情欢呼“契达依”(中国)!“哈拉绍”(好)!尔后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每每携带出国,逢场必演。次年春上,东德国家电视台率先10万里迢迢赴琼重温“三月三”,还拍摄了陈翘另一舞蹈《碗舞》回国播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则将《三月三》拍入《南方之舞》,拷贝国内外发行。
 

 1962年8月,陈翘舞蹈《草笠舞》,一举摘下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8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则拍下该舞辑入《彩蝶纷飞》,拷贝国内外发行。在革文化命的20世纪70年代,解放军艺术团也将陈翘舞蹈《喜送粮》演到了1984年,中国少年艺术团更将陈翘舞蹈《摸螺》,多次携带出国交流演出。香港电影制片厂则拍下了其中的舞蹈片断,剪入《万紫千红》,拷贝国内外发行。总之20世纪的后40余年,使用各类媒体的陈翘舞蹈犹如“远程导弹”,相续连发,呼啸“亮剑”,形成阵势。因此,要说“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之始作甬者,非陈翘舞蹈莫属。

(二)早已国内影响深远的陈翘舞蹈
 

 1971年“九一三”事件前后,国内舞坛叶凋枝敝花零。次年5月1日和10月1日起的数年间,首都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央公园的游园节目和所有演出点,都纷纷隆重上演陈翘舞蹈《喜送粮》!1979年10月1日,在国庆30周年的检阅队伍中,一个1000余人的艺术方阵《喜送粮》,浩浩荡荡通过天安门广场,央视直播,海内海外,亿人观赏,史无前例!2007年2月,央视春晚《欢乐和谐中国年》里,作为民族舞蹈经典的《喜送粮》的舞姿、音乐,再次“送”遍演播大厅并通过电波向国内外辐射。直至2009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礼堂举行的“舞动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舞蹈精品晚会”上,《喜送粮》又一次亮相展姿。这一“颂”(送),就“颂”(送)了38年!
 

 38年来,一个仅8分钟的陈翘舞蹈《喜送粮》,被全国几十个省市歌舞团、海陆空三军歌舞团学习演出,加上台本场记及音乐等由各类传媒滚动出版、制作及发行,真是红透演遍大半个中国。陈翘随团迁址广州后,创作了中国第2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第5场《海底焊花》,同时对海南念念在兹,“常回家看看”,并率一班新秀创作了黎族神话舞剧《龙子情》,荣获广东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作品一等奖。
 

 1994年12月揭晓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奖”,仅有32个“经典奖”和44个“提名奖”中,包括陈翘在内的海南舞蹈就各占2个;以全国56个民族来说,从两奖的76个作品中,反映黎族生活的则占去3个;若再“攀亲带故”的话,包括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内则是4个!可见以陈翘为首的海南舞蹈或题材,在全国舞坛举足轻重的份量!这个份量,其实就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高度,海南舞蹈家人格的高度。迄今尚无可逾者。她是全国第10届政协委员,第7届中国舞协副主席,系全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委主任,并以其敢说直说会说而享誉中国舞蹈界。因而2007年,陈翘被评为“广东文化名人”50名之一;2009年6月,先获得广东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长期舞蹈搭档、国家一级编导、其丈夫刘选亮则获广东舞蹈艺术“突出贡献奖”,后于11月27日,双双荣获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

 (三)早已产生“文化产业链”的陈翘舞蹈
 

 1957年7月,《三月三》在第6届“世青联”上的广泛影响后,国内人们常用的手帕、火柴盒等处,都印上“三月三”人物的彩色图案;而美术、音乐等文艺形式,也多以“三月三”为题材或素材。正鉴于“三月三”丰厚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与持久的影响力,1983年广东省人大与政府,正式批准“三月三”这个凝聚了5个方言区(支系)富于认同感的节日,为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王越丰同志当即致电《三月三》编导陈翘:“感谢您对兄弟民族艺术的贡献!三月三成为黎族人民的节日,有您的一份功劳!”
 

  陈翘舞蹈嘎嘎独造的创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无形中确立了海南舞蹈审美价值观,给国内外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时,一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日,馈赠日本天皇的礼物,竟是一尊《喜送粮》人物的特制绢人!20世纪90年代初始,原海南行政区歌舞团(即后来的广东民族歌舞团、又改为南方歌舞团)访欧10余国,西方人士纷纷要以1000美金1顶买下富于海南特色的“草笠”(该团亦以此塑像为团徽、文化衫等),而《竹竿舞》中被遗弃的道具“竹竿”,观众则捡来锯短并要求签名留念。建省后,外国赴琼参观、旅游团,提交要海南方面演出的节目单,大多为上述各舞蹈精品!
 

 陈翘舞蹈的业绩,早于20多年前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既可广博“老外”的赞赏,也深受黎苗族群众的青睐。一次乡下采风,村里的老阿婆、业余宣传队的小姑娘,竟向陈翘“传授”《草笠舞》的动作!可见,源于“民间”的精华,稍加点染,即成经典,而真正的经典,必然在民间找到它的根,才可能葆有永久的生命力!怪不得2009年3月,喜闻广东文艺名人丛书之一的《陈翘传》已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全国发行,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张海国当即批示文史办:购进50本!

 (四)早已是海南岛、台湾岛文化使者的陈翘舞蹈
 

 2009年7月,第5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首次形成了6个方面29条共同建议。其中第5条指出:“支持两岸文化艺术机构、团体、院校和艺术家开展艺术教学、联合创作、互访巡演及合作演出、商业演出等交流合作。”而早在同年2月,中国文联与海南省政府就直接在海口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陈翘作为中国“南方之舞”卓越的领军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6次率团赴台艺术交流,并与其丈夫刘选亮在台湾访问讲学,迹遍各大学、各社团。他俩在台湾舞蹈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年已80多的台湾舞蹈泰斗刘凤学博士,与陈翘对彼此的人品与作品的认可,情如同胞姐妹;岁入80有余的台湾原住民(山地民族)舞蹈资深研究专家李天民,则认为:“如果说贾作光是蒙古舞之父的话,那么陈翘应是黎族舞蹈之母。”因此陈翘回琼,再举“国际旅游岛”舞蹈之大纛,可行性与迫切性是基础已备,条件已熟,可迅速推动琼台多民族舞蹈文化共繁荣,实现优势互补,做强做大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大力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但实现上述“两个论坛”提出两岸文化的大目标有实际功效,而且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国家认同和向心力。

 

 二、发挥陈翘及其舞蹈对建设国际旅游岛作用的建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云南映象》、《藏迷》、《云南的响声》以及东北二人转,所以声撼大江南北、波及长城内外,奥秘在于前者带头人杨丽萍的根在云南,后者带头人赵本山的根在东三省。那么,海南舞蹈带头人陈翘的根,无疑在海南。“解铃还须系铃人”,海南舞蹈在“国际旅游岛”中所系之“铃”,还须由陈翘来解。为此,芹献璞策如序:

 (一)荣誉与待遇问题
 

 建议由省文体厅代表省政府出面,在一个适当的场合,为陈翘、刘选亮授予“海南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海南荣誉市民”称号,颁发“椰岛金钥匙”,各媒体发消息、造舆论。同时盛情邀请陈翘夫妇组成6至8人的精悍班子,安心在海南工作2至3年,大致解决现代大型演艺业一系列的运作与操作程序问题。

 (二)体制与机制问题
 

 2009年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我国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建议陈翘班子配合省文体厅,按“若干意见”6个部分、20条的精神,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海南省演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升新剧目的策划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营销能力,从而解决节目源以及如何对节目资源进行配置;同时支持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要更广泛地调动与海南有渊源的名人大家,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推动艺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区域联动带活演出市场。

 (三)创作新演艺产品问题
 

 由陈翘所组成的艺术创意团队凭先天优势、聚各类资源、经系统策划、致多方共赢的多种因素,富于前瞻性地策划并组织实施数台原生态(衍生态)的海南舞蹈、音乐演唱、特有民族乐器演奏等大型演艺剧目(与南方歌舞团完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交接手续),大力创新节目形态,避免在演出内容上的模板化、同质化和过剩供给。总之,加快建设演艺产业基础和文化产业群,打造有竞争力的演艺产品,是长期规划,是高品位的商业追求,从而探索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演艺产业发展之路。

 (四)基本训练问题
 

 由陈翘班子对我省各大中专舞蹈系(班)师生进行“回炉补训”。只有本土的舞蹈历史文化,才能使其与本土舞蹈骄子产生血脉之缘。而历史赋予海南民族舞蹈深厚的积淀,现在又需要时代的舞蹈骄子来造就它的新辉煌。课程是海南舞蹈精品欣赏讲座、海南舞蹈各类组合等,并录像制作光盘,课后继续温习体会。藉此保障编、演、教人才,不断供应各个演艺市场或充实中小学、幼儿园、文化馆(站)师资力量。
 

 由陈翘班子对全省各县市歌舞团编导及主要演员、乡镇(农场)中小学舞蹈教师、文化馆(站)舞蹈辅导员,普遍轮训一遍(课程与上文同)。藉以海南舞蹈的普及并建立起深厚的群众基础,保障海南舞蹈风格韵律的准确传承、可持续发展。既要保留传统,又要不缺乏时尚感;既要有艺术的根,又要有普众的神。

 (五)开辟新舞“能源”问题
 

 在继续做好黎苗族舞蹈及调声、哩哩妹系列开发的同时,将已融入海南半个多世纪的“兴隆歌舞”,开发为名正言顺的“海南国际牌”;将唐初来自大食(伊朗)等国的穆斯林人舞蹈和明代来自越南占城的穆斯林人舞蹈,相互借鉴、有机融合、杂交优选,创新成“海南世界味”;将正消失的沿海蛋家人的舞蹈,开掘升华出“五洲蛋韵”新品牌。这后三条都要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足够各演艺团体使用50年。

 (六)善待舞评家问题
 

 在这过程中,祈盼能出数个呼唤原创,拒绝“注水”的海南舞史评论家,他们应该是海南舞蹈界自己的“托夫勒”、“弗里德曼”、“哈默”:一是钩沉梳理自古至今的舞史进程,编写《海南舞蹈艺术史》讲义,作为地方特色教材并日趋完善,成为“铁史”。二是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开放性,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集中展示阐发海南演艺的优秀成果,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与优势,有资格成为多元时代中的一元。实施海南舞蹈对外文化交流精品战略。三是及时提醒人们:文化为“慢系统”,“要跳出海南看海南”,将海南文化放到有千丝万缕关联的东南亚文化背景中来审视,重在扎实地建设。要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提供的智慧。坚决遏制、避免与破除编创演艺借才度“荒”、“龙”多治“水”难,甚至急“病”乱投“医”造成“项目经济陷阱”的困局与尴尬。

 (七)抢占舞蹈文化制高点问题
 

 在以上基础上,力将中国舞蹈最高奖的“荷花奖”永久性落户海南,承接承办甚至主办全国各舞种大型比赛、颁奖晚会(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学术研讨会等,在海口、三亚或文昌、琼海、儋州频繁举行,做到每月都有两三批国内一流舞蹈家团队的身影在旋转。2001年7月,海南主办“飞向未来——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此情景已初露端倪。既可吸引众多游客(包括各媒体人士),又可吸引一流舞蹈人才加盟海南演艺大军。
 

  抢占舞蹈文化制高点,使整个海南演艺项目基地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破解发展难题,强化薄弱环节,为全国提供“排头兵”的新鲜经验,这也应是王岐山主政海南年余后的“文化宝岛”思路、谭力部长号召文艺界“积极配合建设国际旅游岛,热情迎接海南文化春天”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0年6月16改于八角楼

1957年第一个走向世界的黎族舞蹈扛鼎之作《三月三 》

陈翘舞蹈经典集锦剧照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