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柱:学习体会

2017年05月22日 18:22  省音乐家协会彭子柱  点击:212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聆听三个讲座一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有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要讲话,是在当前文艺思潮出现杂音时,对我国文艺事业提出的期望与要求,是对增强文化自信的一次再动员,是对引领时代新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吹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结合自身文艺创作实践,有三点体会:

一是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所谓“文”字,好似一人双手托举的天或地;“化”字好比是一人手持匕首。“文化”组合起来就是一人用匕首在另一人托起的天或地上,把腐朽的、糟粕的、落后的、无用的东西统统剔除,留下的一点便是精华,这些精华就是优秀的文化。所以,在中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如大浪淘沙。文与化相互协作、相互融汇、相互贯通,同时也相互排斥。这是我听完几课讲座后对文化的粗浅认识。

二是谈谈诗与词的关系

作为一位业余的音乐文学创作者,由过去的诗歌到当前的歌词创作,对诗与词的关系有个人的点滴看法。所谓“诗”,是“言”加“寺”,由此我认为,诗是与宗教相关的。古人说“诗言志”,不一定完全准确,诗,最初应代表宗教言语。西方教堂有唱诗活动,这就教义。而在我国古诗中,绝大多诗都富禅意,如“人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传达的是一种空灵而无极的意象。而“词”,是“言”加“司”,司有掌管之意。我认为,词是具有话语权的阶级所传递的一种语言。相对于诗,更具有功利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还具备娱乐性,它比诗更直白,更能直抒胸臆。因此,在创作歌词中,我明显感觉词比诗难写,写词好比是“戴着镣铐舞蹈”。但二者又紧密相联,好的诗也可唱,古人吟诗其实就是在唱诗。而好的词也有美的意境,可当诗品读。

三是谈谈个人对音乐文学创作的看法

我们学习重要讲话,目的就是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从多年的音乐文学创作习惯来看,我认为大多离不开三种题材。首先,抒发家国情怀。这种题材最难写,也最难把握,很难写出新意。比如,反映“中国梦”、“一带一路”以及许多政治性太强的作品,都属此类题材。其次,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目不遐接,那么我们就要去写自己熟悉的故土,去写心中浓浓的乡愁。我们生活在海南,有责任也有义务挖掘和传承海南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写之、歌之、咏之、唱之,真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再次,抒发内心情感。喜怒哀乐皆可写,此类题材具有明显的小资型,也是最受听众欢迎的一类作品,如此类作品写好了,也很不错。当前一些流行一时的抒发小确幸的歌曲,就属此类,如《小苹果》,传达的是一种小小的幸福;《南山南》抒发的是一种相思;还有《成都》,通过叙述性的故事还原,抒发一种思念。我认为此类歌词的基本脉络走向是:从过去直白口号式的,到诗意的抒发,再到当前陈述式的还原故事。歌词叙述的变化轨迹,同样可影响到前两种题材,《小苹果》《南山南》都不是被军营和校园改编在唱吗?而《成都》一出,仿者依然甚众。

上述粗浅体会,让我深思很多,不一一赘述。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