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文学何为

[人物]文学何为

韩少功,男,1953年1月生,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韩少功:“隐居”在山南水北间

2011年04月22日 15:38  光明网 摄/记者 杨慧峰 责任编辑:李君照  点击:38773  我有话说(0人参与)

韩少功:“隐居”在山南水北间

——访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获奖者韩少功

 

 

 ——在北京2010年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记者有幸结识了作家韩少功先生。颁奖结束后,记者专访了本次中篇小说作品奖者之一《赶马的老三》作者韩少功 。

 

 作家韩少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8年迁居海南,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等职。2000年搬回曾经插队的湖南汨罗乡下,过起了隐居生活。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等,中篇小说《爸爸爸》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中国大陆、台湾和法国等多种文学奖项。

图为本次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作品奖者之一《赶马的老三》作者韩少功。记者 杨慧峰摄

 

 记 者:我想先了解一下您笔下的小说《赶马的老三》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塑造农民的?

 韩少功:《赶马的老三》主要是以地方风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喜乐、生动的农民形象。对于民间的生存智慧和生存伦理与时代、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具备更为贴近和公正的理解。

 记 者:您何时开始农村生活,什么原因使您下决心回乡“隐居”?

 韩少功:1968到1978年间,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这里的农村劳动,包括到八溪峒采买木材。我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能够讲一口本地方言,与当地人沟通很方便。二十多年以后重新入住这里,可以帮助我摆脱一些城市里的会议和应酬,增加我接触文人圈以外生活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实现自然与文明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平衡——我觉得这是更符合人性的生活。

 记 者:除了《山南水北》,还有《马桥词典》等书里您都表现出来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热爱。您很重视中国乡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乡土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韩少功:乡村有自然,有传统,有底层社会,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国,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史,眼下还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人居住乡村,因此一个不了解中国农村的人,很难说了解了中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一直有文化观察的兴趣。但博物馆和图书馆里只有“死传统”,“活传统”则在生活之中,特别是在乡村生活那里。这一份传统延绵了三千年,大体上未被西方殖民化过程所摧毁,未出现过换语言(如印度)、换宗教(如非洲)、换人种(如拉丁美洲)的现象,应该说是一份很独特的资源,值得我们珍惜。

 记 者:请先生解释一下《山南水北》书名的来历?

 韩少功:书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描述而已。因为我家就在山之南,水之北。

 记 者:该书的前部分内容中有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中学生的您,亲自体验农村和现在的农村之间的对比场面。您认为当时的农村和现在的,有哪些差异点和共同点呢?

 韩少功:社会状貌变化很大,比如同是吹牛皮,以前年轻人吹的是自己如何会农活,现在年轻人吹的是自己如何不会农活。比如同是谈恋爱找对象,以前女孩子的方式是唱山歌,现在女孩子的方式是打手机。你觉得他们变了还是没变?

 记 者:在该书里道家思想的气氛很丰富,这样解释没有问题吗?您下乡的时候从道家那里受到过思想影响吗?

 韩少功:道家、佛家、儒家其实有思想重叠的部分,有时候不容易明晰区分。比如讲“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在这三家都可找到类似的依据。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道家讲“中观”,其实也有共同之处。中国历史上的作家,尤其是优秀的作家,几乎都是“儒道互补”型的,思想来路不拘一格。

 记 者:该书最后页有一篇文章为《待宰的马冲着我流泪》,这里只有题目,而内容是空白的,您为什么这样做呢?题目有什么内涵吗?

 韩少功:当任何文字都不能够表达心情的时候,只好放弃文字。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至少是我当时的感受。

 记 者:您书中出现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吗?您平时怎样寻找文章素材?又采用什么方式写作?

 韩少功:你如果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和关切的愿望,自然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也能产生很多想象。这不是一个修辞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你的拟人化,并不能保证你写出动物或植物的可爱,不能保证你能与大自然产生心灵的交流。

 记 者:近年,少数城里人掀起到乡下生活的热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人都想离开城市回归自然,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韩少功:目前,从城市到农村安居的人还不多,可能有少数画家,少数退休老人,愿意去农村寻找一种安静的生活。更多的人却还在急切地进城,包括从小城市进到大城市,从中国城市进到欧美城市。但不管怎么样,人们大多抱有一种对自然的怀恋和憧憬。你看看他们墙上挂着什么,看看他们阳台上种着什么,再看看他们假日里怎么安排,就能发现这一点。《山南水北》在中国卖得很好,得到不少佳评,读者其实大多是城里人——这也是一个例证。当然,也有人在博客里抱怨:他们兴冲冲地回到乡下以后,发现农村并没意思,那么《山南水北》是骗我们吧?其实,人永远是矛盾的,向往自然也向往文明,常常不可兼得。

 记 者:您从城市回到农村时有家人反对吗?您的家人能否适应农村生活?

 韩少功:我妻子是我当年一起下乡务农的同学,也有农村生活经验。她喜欢安静,喜欢大自然,所以对我的安排特别支持。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在八溪峒度过了十个“半年”,仍然兴致勃勃。因为生计的需要,我每年得为海南省文联工作半年,所以不能把全部时间都放在这里。不过这样也不错,每半年换一下地方,我们对乡村与城市都会感觉新鲜,土地也有了适当的休耕时间。

 记 者:您闲时下田做农活吗?每天时间怎样安排?

 韩少功:这要依据气候与农活的情况来定。如果地上事情多,就优先农活。旱了要抗旱,涝了要排涝,下种、治虫、施肥、除草、采摘等等,经常忙不过来。如果农活不多,我就读书、上网、写作,串门聊天。乡下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去了,中老年人比较闲,很愿意与你聊天,给你补充一些重要的知识。我一般是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前入睡,接近乡下人的起居规律。

 记 者:您有没想过以后要改变一下现在的生活方式?在散文里提到的咪咪和小红点还在吗?

 韩少功:我曾经想盖一个很“农村”的房子,但现在他们大多换成了更时尚的房子,甚至摆上大沙发,装上空调机,不再愿意与我一同简朴。只要我身体还能够支持,我不觉得需要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至少未来五年之内是这样吧。至于你说到的那几个小动物,小红点已高龄去逝,咪咪也算是老猫了,还同我们生活在一起。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