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南30年30人| 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走在琼剧艺术的春天里
2018年04月04日 10:30 海南日报 作者:陈蔚林 本站编辑:黎秀葵 点击:42649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的艺术生命与海南改革发展紧密相连:
走在琼剧艺术的春天里
符传杰(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冯程摄
核心提示
“一代英豪狱中殒命/遗恨绵绵目难瞑/叹世人/岂是生来贪成性/源头已污水难清/朝廷昏暗源嘉靖/不问苍生问鬼神!”
声声唱腔声声血,忠臣遇害饮恨殒命,台上“海瑞”悲怆跪地,涕泪肆流,台下观众亦频频拭泪:“真是把海瑞演活了!”
海南省琼剧院演员符传杰当得起这个评价。2015年,他正是凭着“海瑞”这个角色斩获了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将琼剧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回忆20余年的从艺经历,符传杰无不感慨:“我的艺术生命早已与海南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对海南万事万物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琼剧艺术和琼剧演员的春天也应运而生。”
2015年,当沉甸甸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奖杯被郑重地交到符传杰手上,他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海南琼剧演员时隔8年后,再一次接过这座象征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荣誉的精美奖杯。在许多人看来,海南琼剧又一次创造了“小剧种摘得大梅花”的喜人成绩!
符传杰(右三)喜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意外”走上琼剧人生路
30年前,就在一夜之间,整个琼海市塔洋镇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中央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了!
“建省”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但“经济特区”是什么,塔洋镇人还不太了解。老人们这样分析:“总之是好事,特区、特区,证明中央对我们另眼相看啊!”
那是1988年,生长在这座小镇的符传杰刚满13岁。下课铃一响,他就挎着书包从学校小跑回家:“嗬!电视里也全是在说这件事的!”他凝神看着“庆祝海南省成立”的巨大横幅,听着那人潮推着人潮大声欢呼,心里也莫名腾起了一阵喜悦:“我们海南,从此是个‘省’了!”
头几年,“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热潮并没有涌向塔洋,甚至没有波及琼海。符传杰说:“内地来的人大多留在海口,我们照旧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过,倒是有越来越多港台歌曲、电影从各个渠道传到镇上,很受青年人喜爱。我每个周末去镇上补课,都悄悄把饭钱存下来,从音像店里买磁带回家听。”
就是这些磁带,冥冥中牵起了符传杰与琼剧的不解之缘。
1993年,海南艺术学校(现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到琼海招生,给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既不用交多学费,又能把户口迁到海口,毕业了还管分配工作。符传杰的朋友跃跃欲试,拉着他同去给自己壮胆。
“我本来没有报考。父亲盼着我考高中、考大学,以后回乡开个诊所当医生。”聊起当年,符传杰也觉得有趣,“谁知,那天是招生最后一天,参加面试的人很少,面试老师见我闲着,就劝我也试上一试。”
有点声乐底子的他倒也不怯场,张口就一曲流行歌曲《长江之歌》,面试老师们竟然听得意犹未尽:“你还能唱段琼剧吗?”
琼剧?符传杰没唱过,但那又有何难?海南农村里,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决不能漏掉的一环就是琼剧。大戏上演头两天,村里人就开始伸长了脖子盼着。符传杰的爷爷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常被指定给外来的琼剧团做饭。炒什么菜、配什么汤,都得经过好一番设计,演员们吃饱喝足离开了,爷爷还有好几日可以说道:“那天,从琼剧团来的‘角儿’就是我家招待的哩!”
他有样学样,也来了一段儿。面试老师当即拍板:“过十几天,到省城来参加复试!”
这下符传杰犯了愁,该怎么跟父亲解释?他没预料到,父亲却没有他这么纠结,先去问了学校里的声乐老师,回来就把赶考的路费塞给他:“老师说了,你去学戏,是传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事,你就尽力去做!”
阴差阳错,17岁的符传杰穿着短裤,懵懵懂懂地坐上了去海口的汽车,也由此懵懵懂懂地开启了新的人生。
符传杰在《打金枝》里扮演郭暧。
在“狮子楼”跑趟龙套
省城毕竟是省城,符传杰一下车就迷了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各种口音嘈嘈杂杂,墙上刷满了求职广告,工地里没日没夜地打着桩。街头巷尾做什么营生的都有,艺校门口那对卖快餐的外地夫妇赚得钵满盆满。
琼剧艺术也因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而“升了格”。艺校的老师们说,从前,海南艺术学校还叫“广东海南艺术学校”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派学生去广东参加汇演。与粤剧、潮剧、汉剧同台演出时,琼剧因语言差异较大等原因,并不很受广东观众喜爱和重视。现在,琼剧能够独立代表一个省的戏剧水平了,怎不叫人欢欣鼓舞?
但是,符传杰并不觉得欢喜,因为学戏实在太苦了,他又是“半路出家”,要比别人承受更多压力。刚入校时,他的专业成绩总是排在倒数,成年男子的骨骼经络已基本成型,每次压腿都疼得大汗淋漓,严重时“腿上的筋都是黑的”。
“想放弃,又觉得没脸回家,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符传杰说,当时唯一觉得有趣的,就是周末的“放风行动”,最喜欢去的就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所在的那条街,“每次路过看到那两块牌匾,就觉得特别自豪。”
第二个最受艺校学生欢迎的去处,就是位于今国宾酒店旁的“狮子楼大酒店”了。大家爱去“狮子楼”,不仅因为那里的饭食好吃,更是因为“狮子楼”创始人雷献强开了中国首家企业办京剧团的先河,让大家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国粹京剧。
据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常年在“狮子楼”演出的“海南狮子楼京剧团”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指导、企业创办的京剧团。它的创立填补了海南没有京剧的历史空白,满足了“闯海人”对京剧艺术的需求,初创的两年多时间里演出80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次!
“我们看戏不止图个热闹,还会琢磨京剧演员的唱腔、台步、装扮等等。”符传杰和同学们还常在剧团演出间歇“溜”进后台,看看京剧演员怎么上妆,摸摸华美的京剧服饰,幻想着自己也有一天能从这个后台走出去,在一片叫好声中粉墨登场。
何其幸运!年轻的海南孕育着无限可能,这群年轻人的幻想很快成了现实。一次,京剧团演出人手不够,向艺校请求学生增援,而符传杰此时已从“倒数”跃居“顺数”,得以被安排去跑这通龙套。他说:“没有台词,那又如何?这可是‘狮子楼’!能在舞台上跑一通,感觉已经非常好了!”
其实,此时的琼剧在中国戏剧版图里,早已不仅仅是个“龙套”。
1991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没多久,海南省琼剧院就应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带着富有地方传奇色彩的剧目《青梅记》和一台折子戏赴京演出。《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和北京的媒体,争相在显著位置刊发这条消息,海南琼剧演员和琼剧爱好者无不奔走相告。
从那以后,琼剧大步向前,脚步遍及北京、广东、福建、香港,乃至泰国、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伴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春潮,重焕生机!
小剧种摘得了大梅花
符传杰攀登艺术高峰的脚步亦没有停止。
从艺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南省琼剧院,十几年间从配角演到主角,个中辛苦难以言说——演《唐伯虎点秋香》时,他需要在台上写一首藏头诗,这让没练过毛笔字的他急得骑着单车四处求学,没日没夜的练习后竟用一幅好字博得了满堂喝彩;演恩师梁家梁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时,演惯了小生的他要反串演丑角,练习夸张的动作和走位让他一个月瘦了十几斤。
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也是他的反串剧目。海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实打实的老生角色。为了塑造好对他而言全新的人物形象,符传杰起初先是对着影像带摸索练习,后来又在该剧导演石玉昆的引荐下拜京剧麒派传承人周公瑾为师,从最简单的台步做派开始,每日进行须生步、划步、碎步、身段、水袖、髯口等专业系统训练。
“光是‘捋髯’这个动作,我练了至少两个礼拜,加上手指力度练习等等,足足练了好几个月。”说起“化身”海瑞的一幕幕,符传杰记忆犹新。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中国戏剧表演的巅峰靠近——
2015年5月,《海瑞》登上了第27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竞演舞台。演出时,符传杰的演出不仅得到了大赛评委的认可和广东观众的欢迎,还有600多名在广东工作、定居的海南乡亲冒着大雨到场为他助威。
当沉甸甸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奖杯被郑重地交到符传杰手上,他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海南琼剧演员时隔8年后,再一次接过这座象征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荣誉的精美奖杯。在许多人看来,海南琼剧又一次创造了“小剧种摘得大梅花”的喜人成绩!
但是,对符传杰而言,琼剧并不是一个“小剧种”。虽然由于多种原因,近代以来,琼剧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中国戏剧的边缘地带,可早在清道光十五年,琼剧“琼城梨园班”就有上百名艺人受邀到越南西贡演出,使琼剧成为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剧种之一。
除了活跃在海南省内,琼剧还流布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合浦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仍有一些琼剧班社在活动,琼剧文化仍然是传递海南乡音、乡情的最佳载体之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30年间,琼剧演员两度夺得梅花奖,更是掀起了琼剧艺术发展的新高潮。
“我们赶上了新时代,更应该有新作为。”如今,顶着梅花奖光环的符传杰,还过着“宿舍—剧团—舞台”三点一线的生活,排演新的剧目、参加表演竞演、下乡惠民演出、培养青年演员……如他所说:“我仍在为琼剧艺术奋斗着,这一点,到老也不会变。”
1月17日,符传杰(右)在指导演员排练。刘洋 摄
传杰寄语
我视琼剧为一生追求的事业,立志要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将琼剧艺术无限地向全国、全世界推广。
30年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令琼剧艺术重焕新生。30年后,“而立之年”的海南站上了新的起点,我相信,这也将是琼剧艺术的又一个春天。
我们这一代琼剧人终究会老去,但新一代琼剧人正在成长。梅花奖的光芒在海南永远不会暗淡。
(照片除署名外由符传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