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 最新
  • 推荐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来到南边海走进那会村

2017年02月27日 15:38  文/黎秀葵 图/郭杰信、李君照 编辑/黎秀葵  点击:1897  我有话说(0人参与)

2月26日上午,中国舞协采风团来到南边海听了地地道道的疍家咸水歌,参观了疍家文化陈列馆,感受疍家文化。当日下午,深入到依山傍水的育才镇那会村观看苗族盘皇舞、招龙舞,感受苗族人民对于传说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疍家咸水歌

疍歌是三亚疍家人使用粤语演唱的一种民歌,主要流行于三亚、陵水等地。2010年6月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认为疍歌产生于唐宋年间海南岛西南部沿海疍民聚居地,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改造,成形于明清,传唱至今。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等。疍歌结构为一首一节或一首多节,每节多为四句,以七言句式为主,也有八言、九言句式。歌词中的偶句一般要押韵,节与节之间可以换韵。演唱时在句中和句尾加“啰”、“咯”、“啊”、“都”等衬字和 “啰哎”、“啰咧”、“啰啊”等衬音。其有五种调分别为:北啰调、木意丝调、咕哩妹调、叹家姐调、水仙花调。代表性曲目有《咸水歌》、《水仙花》、《家姐》、《咕哩美》、《练红》、《八拜红》、《八全合》、《十二月排来》等。

疍歌独特的曲调和演唱特征,形成了疍歌豪放不拘的风格和柔美悠扬的韵味。歌曲的旋律好似与波浪起落、潮汐消长的大海律动相吻合,随着歌声的张扬、内敛和情绪的起伏跌宕,释放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疍民群体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特色。

苗族盘皇舞

盘皇舞是海南苗族人民纪念祖先盘皇的祭祀舞蹈。主要流传于五指山区及三亚苗族聚居区,三亚育才镇是盘皇舞的重要分布地。2010年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的历史传说中,祖先盘皇为了开天辟地,把自已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头发化成了森林,双拳变成了山岭,血液化成了河流,剩下的一颗心升到了天外,变成了主宰天地的神。生育了五个仙女,分别嫁人形成了五个姓氏的苗族人。因此,苗族一直流传是祖先盘皇开创了宇宙天地。苗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祖先盘皇的敬仰和崇拜,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盘皇,跳盘皇舞,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

盘皇舞又称三元舞,由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组成。伴奏乐器主要是长鼓、铜锣、小镲、摇铃等。

招龙舞

苗语称之为“抖公”,主要流传在白沙、琼中、东方、乐东等县市的苗族居住区,是苗族民间一种祭祀舞蹈。据传:苗族在远古时,保亭什文村苗族村民表演的《招龙舞》情景和生活中都要祭祀神龙,求龙、拜龙,请龙神降水给人畜饮用,请龙神引水上山为解决人间生产急需。为了祭祀龙神,便跳起了“招龙舞”,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初二、正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为跳“招龙舞”的时间。参加人数不限,除了领舞“师傅”(苗语称为“呆辈”)会跳以外,其他人(男子)会跳的都可以参加。场里还有一人击打铜锣苗鼓伴奏。舞者每人都要披一条绣花的“白褛带”(苗语称之为“优阮楼白”,意为跳舞的“长带”),“白褛带”两端缀有八对红蓝相对的颜色。左右绣有八个字,左为“十方光顺”,右为“十方行通”。两端各绑捆着一根小木棒(一尺),舞者分别以左右手握持着此棒,比拟为龙头和龙尾。

跳“招龙舞”的舞场里挂着许多神像图,如:盘皇神、社皇神、雷皇神、土地神、厨官神、东道五殇神、功曹神、九娘神、上元神、中元神、下元神、南堂神、龙凤神、中道五殇神、三界神、马帅神、岭公像、邓帅、虎狼相神、关相神、山魈神、神农、赵帅、命公、四官、民官等神像。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海南省文联主办,海南省舞蹈家协会承办,海南省歌舞团协办。

 

疍家咸水歌

 

 

苗族盘皇舞

 

 

招龙舞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