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李少君:我的心、情、意

2020年06月13日 12:46    点击:2653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诗歌是一种心学。

 

诗歌感于心动于情,从心出发,凝聚情感,用心写作,其过程类似修心,最终领悟意义,创造境界,得以在其中安心,同时还可能安慰他人,称之心学名副其实。

 

心,是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钱穆先生认为心是一切官能的总指挥总开关。学,有学问和学习两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和领悟使个体可以得到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方式。

 

 

诗歌是一种心学,意思是,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感受、学习并领悟世界的方式。心通天地万物,心是具体的、个人性的,但可以心心相通,以心传心,他人亦能感受、体会、理解。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这是一种心学;而每一个时代,我们也都要面对新的感觉和变化及新的情况,努力学习、思索和理解,这也是一种心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心学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存在方式。人是语言的动物,人也是情感的动物,唯有人,可以用语言把情感描述、记录、储存、升华并保留下来,即使历经千年,仍能打动后人。

 

 

所以,诗歌也是一种情学。

 

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李泽厚认为:动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将情分解、控制、组织和推动,也可以将之保存、转化、升华和超越。若以某种形式将之记录、表现、储存或归纳,就上升为了文学和艺术。因此,李泽厚对艺术如此定义:艺术就是赋情感以形式。艺术就是用某种形式将情感物化,使之可以传递,保存,流传。这,就是艺术的本源。

 

在我看来,艺术,其实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说,有形式的情感,而诗,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种情感方式。

 

和诗人孟明在巴黎街头合影

 

古人云:触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体境中才能激发并保存下来,而境是呈现情的具体场所和方式。

 

那么,何谓?境,最初指空间的界域,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为丰富。唐时,境的内涵意思基本稳定,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景象,又指渗透于客观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观照因素。

 

境,为心物相击的产物,凝神观照所得。其实质就是人与物一体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个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关照整合统摄下,形成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理解。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中国人认为万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个有情世界,天地是一个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鸟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世界,是一个集体存在、相互联系、同情共感的命运共同体。

 

张淑香称之为一种彻底的唯情主义,这种唯情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着一条感觉和感情的系带,并且由古而今,个体之湮没,虽死犹存,人类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续之生命,足与自然时间的永恒无尽相对恃相呼应,从而超越死亡的恐惧,肯定生命本身的绝对价值。

 

 

诗歌,最终要创造一个有情的意义世界。

 

意,就有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意义,指精神赋予的含义、作用与价值,人是有自我反省、觉解能力的,能够意识到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所以,人生是否有意义,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人皆需要寻找意义。

 

诗,应该创造和提供一个意义世界。那么,如何创造?

 

签书

 

前面说了,情之深入、持续与执着,产生意。以摄影经验为例,万物万景茫茫,唯定格截取一点,才能构成具体场景图像,才能有所确定,才能清晰,才能呈现摄影者心意,才能凸显美。

 

诗亦如此,欲以语言保存情感,亦需截取,固定为境。情凝聚、投注于境,沉淀下来,再表达出来,成为诗,成为艺术。

 

所以,艺术来自情深,深情才能产生艺术。这点类似爱情。心专注,才有情,才会产生情。爱情的本质,就是专一,否则何以证明是爱情。

 

艺术之本质也是如此,艺术就是深入聚焦凝注于某种情感经验之中,加以品味沉思,并截取固定为某种形式,有如定格与切片,单独构成一个孤立自足的世界,比如一首诗或一幅画。而阅读到这一首诗这一幅画的他者,又因其中积淀的元素唤起自身的记忆和内心体验,引起共鸣,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康德称之为无关心的满足感),并带来一种超越性,这就是美。

 

这种感受,就象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先唤醒己心,再以己心唤醒他心。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很早就认为:中国抒情诗擅长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的一幅图像

 

而意,自在这情之深刻、专注、凝固之中。当然,这情,不仅限于人与人,还包括对天地万物之情,推己及人,由己及物,王维之思: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李白之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清照之喜:水光山色与人亲;辛弃疾之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古人说:诗融情理,诗统情理,情理结合构成意义。意义予人以目的、方向,予人生以满足感充实感和价值。

 

在此意义上,布罗茨基说:诗是我们人类的目的。

 

(本文为李少君诗集《我是有背景的人》序言)

---------------------------------------------------------------------------------------------------------------------------------------------------------------------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大学期间参与发起“珞珈诗派”,1995年在海南发起成立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并任首任主席,2000年从《海南日报》社调入海南省作家协会工作。曾提出“草根性”诗学观点,引起广泛反响。主要著作有诗集《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神降临的小站》《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碧玉》(英文)、随笔集《文化的附加值》等,被誉为“自然诗人”。2003年至2011年任《天涯》杂志主编,期间策划发起一系列重要思想讨论。后任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