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关闭

作品赏析

王艳梅:英国访学碎片

2020年06月19日 19:46    点击:3665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十期舞台艺术高级研修班于2019年12月9日至21日在英国伦敦和爱丁堡举办。访学团由来自中国文联下属各文艺家协会和全国各省推选出的舞台艺术相关领域共15名成员组成。我有幸参加这一文化之旅,蒙研修院信任及推荐,经上级部门批准,本人作为学员的同时也担任该访学团团长。也就是说此行我还需承担一些研学以外的责任和义务,我做好了思想准备。一切就绪,8日,全团从北京出发飞赴伦敦。

 

我是一个对时间和数字永远捋不清楚的人,只是知道北京和伦敦的时差有8小时,至于同一时间两个城市谁前谁后分别应该怎样对应,我到现在也没怎么弄明白,总之抵达伦敦上空是夜里。透过飞机舷舱往下看,伦敦的璀璨灯火就像是无数细小的花瓣撒了一地,又像是青藤任意疯长枝枝蔓蔓,这与大多数都市整齐的几何型道路规划不太一样,我在想,这样的布局兴许就是这个老牌帝国最初的模样呢,那些古老的建筑,古旧的规划设计让后来的建设者心生敬畏,没敢去改变它们,亦或许后来的建设者原本就认为城市不应该是由一个个的方块拼接成的刻板摸样吧。

 

飞机抵达伦敦上空时从机舱拍摄的伦敦灯火
 

我们飞了13 个小时,8点左右飞机落地,感觉却像是深夜,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伦敦下午5点天就黑了,灯火尽燃。

 

我们的地陪是一个华裔英国通,他长得很像梁文道,大个光头礼帽圆型眼镜,西装革履方格子羊毛围巾。当他在讲述英国历史文化渊源, 悉数英国历代王朝变迁,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副学者摸样更加像了,一问才知道他曾经是大英帝国博物馆的讲解员,难怪! 他细心地准备了打火机发给团队里的烟民们并告知了英国严厉的控烟规定。在去酒店的途中他一再强调我们没有时间倒时差,要我们按照他所教的方法挺过去,“你们一定要听我的没错!”他总是说这句后来也一直说的话,于是我们都听他的挺了过来。

 

在长得极像“梁文道”的地陪许东晓先生的带领下探访伦敦泰晤士河南岸
 

研修院精心挑选配备了英国相关各行业顶尖专家,授课内容先后涉及英国创意产业;英美及西欧电影电视的发行情况及全球趋势、融资经验及包装推广;英国电影尤其是历史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剧本写作流程及技巧;舞蹈及音乐艺术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就业形态,社会培训服务等内容。涉及面太广,这使得这次访学不可能在某个领域有纵深的探究,而只能是一次粗浅的局部浏览。一系列课堂讲授皆由专家讲述与现场同期翻译完成,先后担任翻译的是三名相当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她们的速记能力和敏捷反应让我们非常折服。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国广播公司演播室戏剧和喜剧编剧人才执行官嘉莉(Carrie),这是一位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且深谙教学技巧、热爱和专注于电视事业的纪录片制作人,她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从项目策划到带领团队一步步完成那些复杂而繁琐的采访及后期制作工作,分享她从事电视行业工作的经历和成果。我们这才知道,《哈利波特》作者杰克罗琳的家族历史纪录片就是她的杰作。这个案例的分享引人入胜,我们看到了由于他们作品的高品质及国际影响力,由于他们影片制作前期细致入微的调查和深挖,杰克罗琳从拒绝到接受采访,以及后来在警察局档案馆看到自己从未见过的家族祖辈的照片时流下的热泪,现场影像非常感人,授课深深地吸引了大家,课堂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嘉莉还介绍了英国历史纪录片制作框架与流程,班上有来自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的年轻专家及甘肃省的电影制作人,我想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顿大餐。课堂上我借着与嘉莉和电影学院负责人安娜女士互动的机会,向她们介绍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情况,并向她们发出诚挚邀请,两位女士兴奋异常,提出了关于这个电影节的若干问题,表现出了对我们这个热带岛屿的向往。这样的互动,也算是对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一次推广吧。

 

嘉莉讲述为《哈利波特》作者杰克罗琳拍摄制作家族纪录片的经历

 

我们这堂课安排在伦敦电影学院,这所袖珍学校让我惊讶得不得不在这里说上几句,说是学院,其实只是一栋加上地下室一共四层的小别墅,房间狭小,楼道极其窄逼,若是在上下楼梯时相遇得侧身而过。学院只有影视制作一个专业,学生也就二十余名,然而在此就读的学生却非常骄傲,因为能够进到这里学习的都是国内本专业的顶尖人才,所谓精英教育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英国艺术类大学很普遍。

 

伦敦电影学院门口

 

与伦敦电影学院负责人安娜女士

 

我们还在英伦土地上听到了来自祖国的舞蹈家赵知博的授课。赵知博是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她在北舞获得硕士学位,是唯一一位参与北舞和密德萨斯大学(2009-2014)之间的“舞动无界”国际项目的中国舞者,目前正在密德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以自己的努力与成就获得了英国舞蹈艺术领域的认可。作为一个有着中西方舞蹈艺术研究背景的学者,赵知博以自身的体验与经验来解读中英舞蹈,对比中英舞蹈创作方法,介绍英国舞蹈艺术教育情况,例举印裔舞蹈家与中国舞蹈家合作创作案例,无需翻译,无障碍沟通,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这是我们听得最有趣最轻松愉快最不费劲的一堂课。那天特别冷,外面一直在下雨,讲学结束后赵知博送我们到校门外大巴车停放的位置,学员们跟中国老师在雨中惜别,情绪显然与英国老师道别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温暖的话反复说。

 

圣保罗大教堂前
 

有意思的是,赵知博的介绍,也印证了我们在伦敦电影学院的体验。这堂课我们是在密德萨斯大学舞蹈排练厅上的。那间排练厅跟国内普通艺术学院排练厅差不多,面积不大有些陈旧。赵知博介绍说,这就是密德萨斯大学最好的排练厅了,这样的排练厅在伦敦也不多,英国舞蹈艺术专业大学规模都很小,所以,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向英国人介绍中国的舞蹈学院、各种排练厅和演出场馆的庞大规模和高级程度,因为你说出来,他们会觉得可疑,以至于当英国同行随她去到北京舞蹈学院后,惊讶的张开嘴巴半天合不拢说:这哪里是舞蹈学校,这简直就是个舞蹈城。类似的经验我们在伦敦和爱丁堡参观剧场的时候,也感受颇深,无论是国家级别的场馆还是像伦敦西区相当多的私营场馆,与中国的场馆都没法比。中国的硬件没得说,但是在精英培育、作品生产方式等方面,我们要向他们好好学。

 

实地考察伦敦西区剧场

 

此次研修安排的现场教学项目中,参访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倍受期待,对我而言,无疑是终身记忆。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剧场管理处的人介绍说,最初的环球剧场是由威廉·莎士比亚所在的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莎士比亚最后一个剧《亨利八世》上演时,道具爆破引燃的火星溅到环球剧场茅草屋顶上引发大火焚毁了剧院,1614年环球剧场重建,1642年又被清教徒关闭,直到300多年之后的1987年,美国人山姆·华纳麦克成立了莎士比亚环球信托基金会后,在距离公园街的原址约205米远的地方重建了这座剧场,工程历时十年。1997年6月12日,重建后的剧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主持下正式开放。女王亲临,以此可以想见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在英伦的地位。

 


拜访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这是一座褐色木线条勾勒出的白色“谷仓”式圆形建筑,内外结构力求再现莎士比亚时代环形剧场的原貌。剧院高约14米,外墙用红砖砌成,灰褐色的木结构在白墙上勾勒出均衡的线条。整个建筑为高大的三层木质回廊,大部分是露天的,只有舞台上方和回廊顶部覆盖着茅草屋顶。舞台从地面一侧突出地伸向中央,舞台上下藏有机械装置,地板设置了活动机关,供鬼神角色出没或设置烟火及特效。环绕周围的三层半圆形座位以廊柱隔开,可容纳3000人观剧。尽管剧场落成至今也才只有20余年,却显得非常古老,置身其间,仿佛走进莎翁的时代。

 

拜访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莎士比亚22岁离开自己的家乡斯特拉福德小镇来到伦敦,50岁回归故里,在伦敦20多年,他从跑龙套的小角色一路打拼,造就了他在戏剧界的辉煌成就,他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令全世界戏剧家和从事戏剧艺术工作的人们景仰和尊崇。能够在此聆听莎翁当年奋斗、创作的故事,了解剧场的建造与历史变迁,无疑是舞台艺术从业者人生中美好而难忘的经历。

 

听剧场管理处的人介绍说,2012年,中国导演王晓鹰曾携其话剧《理查三世》光顾过这里,王晓鹰曾发感叹说:“国外更加关注你的文化有没有生命活力和有没有与当今世界对话的可能性”。英国观众在融入中国传统戏剧元素表达的《理查三世》这个戏中看到了中国中古传统文化与莎士比亚的对接,看到了中国文化既有深厚久远的传统又有与世界对话的活力。当时,有来自37 个国家的团队用37种语言在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演出,目的大抵都是一个:透过传统文化,探索各国戏剧于国际主流戏剧的对话空间。

 

拜访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尽管剧场的地理位置并不位于西区,但是这个专为欣赏莎士比亚名剧而建的圆形剧场,毫无疑问仍是西区舞台戏剧的代表。我站在剧场底层中央,仰望剧院穹顶,神圣肃穆之感、职业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12月15日,我们飞抵苏格兰爱丁堡。

 

沐浴在晨曦中的爱丁堡

 

常听人们说爱丁堡是个美丽的城市,我的感觉却不一样,这个城市或许不应该用美丽这个词去形容。在我眼里,爱丁堡是一座有着极强冲击力的城市,那是视觉与身体的感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超级寒冷和满眼灰色。城市的灰色调是所有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时间的颜色。爱丁堡还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城市,这种力量依然来自于时间,当我置身于那些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中,听着一代代君王诞生、征战和死亡的故事,往事如尘土灰飞烟灭,而那些坚硬的城垣、依然鲜亮凌厉的剑刃,至尊华贵的冠冕让人更加明白,世间的一切都将败给时间,唯有敬畏二字留在心底。

 

翌日,我们从爱丁堡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邓迪。这是个远离喧嚣的宁静小镇,人口仅17万,由于高寒气候,街区少见人迹,寒冷与寂静唤醒了身体的感知,我喜欢这种感觉,在我的体验中,适度的饥饿和寒冷能够让自己更加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寂静让小镇的一切变得那么安详,这种安详令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那一瞬间我的脑子里掠过一个念头,将来不用工作了,应该去这种清冷安静的小镇生活吧,在喧闹的都市与复杂的人群中浸泡太久常常感觉一日一瞬,对时间和事物的感知变得麻木和不经意,环境切换非常需要又是何等的重要。

 

尽管小镇如此这般,邓迪仍然因为一个舞蹈剧场的存在而使得它在英国乃至世界有着影响力,那就是苏格兰舞蹈剧场。该剧场隶属于邓迪剧院旗下,由罗伊斯顿·马尔多姆(Royston Maldoom)创立于1986年,剧院致力于创作感动人心、启迪思想并能充分发挥演员技能和天赋的原创舞蹈作品。剧场共有9名全职舞者,2名临聘舞者。剧场虽不大,但机构齐全。据悉,这是全英最后一家拥有全职演员的机构,他们为此很自豪,但我在心里说,人员真的很少啊。

 

剧场在现任艺术总监的带领下,创作了不少新颖杰出的舞蹈作品,其成就与影响力在英国同行业中位列前五。该剧场每年创作6部作品,资金来自苏格兰文化基金机构“创意苏格兰”、政府、票房收入及捐助等。总监介绍了作品创作模式、流程、演员团队的管理方式等。剧团实行艺术总监制,除艺术总监之外剧团不聘固定编创及导演,而是根据创作选题的需要在全世界范围临时聘请编导,这样的方式使得剧团的剧目保持多元风格。

 

在苏格兰,我们还参访了特拉弗斯剧院。特拉弗斯剧院是一家以表演现代戏剧为主的实验性剧院。剧院高级制作人桑尼娃(Sunniva)给大家分享了剧院的管理模式和剧目选择标准,并对剧院与爱丁堡艺术节的合作方式及艺术节期间的运营情况、剧目宣传、观众培养、国际合作等情况及经验做了全面分享。桑尼娃的演讲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她详细介绍了为期一个月的爱丁堡艺术节及其他时间剧院演出剧目的设计安排;演出剧目创作来源的多种模式;剧院关于创意、融入、创新、多元、统一、前瞻性六大定位的核心概念及剧目孵化的过程等。特别是为实现剧目创新而在剧本创作方面实行开放式征集甚至发动和采用青少年加入剧本创作,他们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戏剧兴趣培养及戏剧表演能力提升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桑尼娃深得大家欢迎还因她长得眉目清秀非常漂亮,尤其身材凹凸有致十分性感,讲解结束后大家都争着与她合影,一个也没拉下。笑!

 

爱丁堡的特拉弗斯剧院排演中国故事《聊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件很巧又很不巧的事,当时特拉弗斯剧院刚好在排演取材于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剧目,剧名就叫《聊斋》,剧院舞台上呈现出了英国人对中国中古时期鬼神世界的理解, 黑白主色调,凌乱破败的帷幔阴森可怖,我是多么渴望看看英国人是以怎样的戏剧语汇讲述中国古代民间鬼故事啊,可他们的演出日期却是在我们离去的第二天!咳!

 

爱丁堡的特拉弗斯剧院排演中国故事《聊斋》

 

虽然爱丁堡的《聊斋》没看成,我们在伦敦期间却大饱了眼福,利用课程间歇时机观看了音乐剧《汉密尔顿》《歌剧魅影》、舞剧《红舞鞋》。《汉密尔顿》的黑人演员们的艺术造诣与修养令人惊艳,他们的音乐天赋来自祖先的血液,我很难想象国内有哪一支团队能这么整齐个个不弱的拿下这样一个巨大容量的唱词并集中了大量节奏相当复杂的饶舌唱段的剧目。

 

观摩音乐剧《汉密尔顿》

 

观摩音乐剧《汉密尔顿》

 

《歌剧魅影》在网上看过多次,现场观看这还是第一回,一直都在琢磨在舞台有限的空间里,怎样表现幽灵引领克瑞斯汀在幽长的暗道和地下河中穿行的场面。没用任何的影像做辅助,全靠硬景和机械,机关布景尽显魔力,手段之高妙令人惊讶……

 

音乐剧《歌剧魅影》演员谢幕

 

我曾在海南看过一场属国家队级别的编导做的舞剧,当时被他们在舞美设计中对机械的运用大开脑洞着实惊到,这次去看了英版《红舞鞋》才发现,咱们完全是学《红舞鞋》这个来的。认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手段值得褒扬,我在海南看到的那部舞剧我至今也认为是零瑕疵,在我心中,她的成功并不因为借鉴了别人的经验而减分。《哈利波特》没看到,这部剧实在太火了,研修院想尽办法也没能协调到票,我在《哈利波特》专属剧场外远远地拍下照片,留下的遗憾期待将来还能弥补。

 

在《哈利波特》剧场前留影

 

访学结束前夕,我们按计划赴中国驻英大使馆开展交流座谈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是非党人士,但身在异国他乡,要去到祖国使馆这么个特殊的地方,心中真的就涌起一种神圣感。我特意穿上正装礼服,穿了高跟短皮靴。对了我忘了说,临出国前夕,也就是我从海南赴北京前一天,我在银行换取外汇出来就摔了一跤,我的脚踝和肩臂严重受伤,当晚是坐着轮椅去的医院,医生说所幸没有伤及骨头但韧带严重拉伤。很快就肿了起来,完全不能走路,但我不能取消行程我必须按期出发,因为出国的申报批复文件上唯一写着的名字就是我的,那上面写着某某某等15人,而我就是那个某某某。如果我断了骨头就一定不能动只能放弃,那样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全团其他成员的行程,如果那样造成的麻烦就难以想象了,所幸我的骨头没断所以一定得走,医生将我的脚踝和肩膀打上绷带,第二天我靠着海航的轮椅和升降车进入机舱,没去多想余下的行程会面对多少艰难。也就是说我从始至终都是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地陪“梁文道”一声紧似一声的催促下,上车下车奔波行走,整个过程中我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中间掉了一次眼泪,还有我在伦敦的朋友冒着大雨给我送来神药缓解了我的伤痛,这些就不说了。

 

使馆是神圣的地方,于是我穿上正装将高跟短靴带去下车进使馆时换上,结果才发现因为脚肿未消靴子根本就拉不上拉链,高跟鞋上脚走路更加一瘸一拐。当我发现接待我们的使馆公使衔参赞于芃先生穿的休闲毛衣牛仔裤长马靴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真是个太过注重仪式感的人了,但我不后悔,大使馆嘛,我应该穿成这个样子。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驻足

 

于我的认知,使馆是祖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同胞手足的温暖港湾,在某些特定时刻还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开展文化交流座谈、文化自信教育很有意义也非常有必要。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去到祖国南海的西沙群岛采风,永兴岛石岛老龙头礁石上的“祖国万岁”四个字常常让我内心潮湿,在大使馆我有同样的感受。尽管参赞穿着牛仔裤和长马靴,也丝毫没有弱化置身此地我心中的神圣感。对祖国的情感或许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被体察和放大,亦如几天前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我站在中国馆醒目而又亲切的一片红色之间,心头涌起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

 

拜访中国驻英大使馆,与公使衔参赞于芃先生(左九)等合影(左八为作者)

 

研修访学于12月20日在伦敦举行结业式。我履行了作为团长的职责,总结讲话给大家颁发结业证书,当然,整个行程中我都在履行这个角色的职责,我做得不错。

 

最后我想提到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英国艺术家及文化官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仍然缺乏了解,这种强烈的感受与导演王晓鹰谈到的“国外更加关注你的文化有没有生命活力和有没有与当今世界对话的可能性”形成必然联系。而王晓鹰们努力输出中国舞台艺术从而建立与国际主流艺术的对话空间,正是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作为身为艺术家本身的使命任务,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艺术家和我们的文化官员们,共同而长远的使命和任务。
 

--------------------------------------------------------------------------------------------------------------------------------------------------------

 

 

王艳梅,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中国音协理事、中国文评协理事。作有数百首歌曲作品。主要有《永远的邀请》《东坡九歌》《我的南海我的爱》《兄弟你朝北走》《为海南停留》,电视连续剧《天涯浴血》主题歌《呼唤》等。担任编剧、作曲的主要原创音乐剧《南渡江的儿子》《风雨红棉》《回望西洲》等。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合著,编剧、作曲之一,)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及保利剧院演出,该剧入选文化部“2017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剧目”。2014年出版作品专辑《永远的邀请》,同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遇见》。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