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

我说文艺 | 马良:海南舞台艺术的可喜突破——评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

2023年06月07日 00:00  来源: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点击:845  我有话说(0人参与)



 

长期以来,海南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真正能打动我的很少,但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让我眼前一亮。仔细思忖,则不仅是它的内容、演出水准让人赞叹,还有它的“构成”方式,更耐人寻味。很显然,这个作品构思宏大,演出精彩,凸显了主创团队对海南深沉热烈的情感,体现出巧妙高超的艺术创作特色;此外,从创作到呈现,既有本土艺术家的努力,又有旅琼文艺家的加盟,还有内地国家级名家的加持,这些对该作品达到今天这个高度都作出了贡献。

 

 

一般来说,“面面俱到”不是一个太正面的词,通常是指贪大求全、什么都点到为止,但如果将“俱到”解释为拳拳到肉,则不妨说这是文艺作品应该追求的目标。《海南颂》显然有着全方位的追求,据说已有人将其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类比,称它为“海南的《东方红》”,尽管在准备时间、财力、形态等等方面都不太好作比对,但有些方面的追求的确是类似的。

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艺术节目至今并不为过,虽是50多年前的作品,但它仍以宏大的气势、严谨的结构、雄伟激昂又不乏优美细腻的艺术展示,影响了此后同类作品的创作。《东方红》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场次,以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生动形象地概括和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它继承了中国歌舞艺术的传统,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开创了一种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新道路。全部史诗由30多首曾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穿插18段诗朗诵,变换场景37处。

《海南颂》作为海南为庆祝建党百年创作的大型交响主题组歌,肯定也受到了《东方红》等作品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时下这类纪念性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为完成任务的应景甚至敷衍之作。《海南颂》显然有比完成任务高得多的追求,它并非应景之作,而是下了功夫、可以长期演出、流传下去的文艺精品,就像中国音协原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印青所说“它是一个悠久的作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为一体的一台比较高质量的交响音乐会”“能够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而参加演出、见多识广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著名歌唱家黄华丽中肯地评价“作品在全国是排前茅的”。而其中成功的关键又在于,这部作品紧扣“海南颂”这一基调,对海南百年历史做了精当又富有特点、饱含感情、颇多细节的呈现,对得起“大型交响”这四个字。

 

 

所谓交响思维,虽来自于音乐,但在我看来不妨扩展一下,可以视作一种对历史进程、人生百态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后,艺术家又找到了一种结构作品的成功方式。交响思维之所以特别难得,是因为它的对立面,比如浮光掠影的面面俱到、不得要领的琐碎展现,或者难免空泛的概念游戏,在我们不太成功的文艺作品中大量存在。而《海南颂》全曲则贯穿了宝贵的交响思维,它对海南百年历史的展现是全面而深刻的,取舍得当,提炼精准,再引用印青的评价是“既有宏观,也有近景,而且情绪起伏很大”,堪称海南文艺史上原创性舞台艺术的突破之作。看过演出的人,都感受到它一个多小时内呈现出的史诗性和丰富性。

这显然与它继承了《东方红》对历史既有高度而又精准凝练的概括水平有关。两者都用诗朗诵贯穿全篇,且让诗朗诵扮演了叙事加抒情言志的双重角色,使得观众对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有所了解,并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整个《海南颂》交响音乐作品则构思宏伟、结构严谨,分“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第一章“烽火琼崖”(含《英雄与木棉》《山不藏人人藏人》《夺岛》、由“兄弟你朝北走””热血丰碑”两首歌片段组合成的《血染的名字》),第二章“热土新天”(含《春暖琼崖》《胶林晨曲》《出海喽》《向海南》),第三章“山海欢歌”(含《岁月留声》(六首海南建省后各阶段经典歌曲串联)《蓝色的诺言》《山水歌台》《向祖国报告》),第四章“奋进海南”(含《潮起海之南》《加速,海南加速》《南海多辽阔》),最后以尾声《海南颂》结束。从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将海南历史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自由贸易港新时代的特点都显现出来。我们既可以看到、听到与内地甚至国家级同类演出相近的内容,但正如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先生所说,这是一部具有浓郁海南风格的、饱含情感的真诚之作,它每一首作品都体现了海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山不藏人人藏人,创造“木船打军舰”奇迹的解放海南岛战役,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黎苗新貌、橡胶战略,改革开放之初的“十万人才下海南”,以及南繁基地、博鳌论坛、航天基地、深海探潜、自由贸易港建设等等,这些都给了主创人员以底气和信心,创作出只属于海南但同时也能打动大众的交响音乐作品。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每一首作品都折射出海南这块多面闪光宝石的某一面。还有一点必须提出,《海南颂》也没有被这些著名的IP所束缚,它甚至没有去具体再现它们,而是汲取其精神,用生动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去呈现厚重丰富的历史内容。

 

 

这就体现出《海南颂》自己的创造性。相比于《东方红》有30多首曾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革命歌曲贯穿全篇,《海南颂》只在“岁月留声”这一环节中,将《渔家姑娘在海边》《志在宝岛创新业》《军民团结一家亲》《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请到天涯海角来》《永远的邀请》这六首名曲,用大约7分钟的时间一闪而过。这当然是因为海南百年历史内各个时期还没有产生类似《东方红》里那种和历史瞬间紧贴的标志性歌曲,这给作者带来难度,但也正好提供了空间,《海南颂》也因此有了高度的原创性

再有,相比于《东方红》呈现革命史的具体场景,如北伐、秋收起义、长征、渡江战役等,《海南颂》在对海南百年历史的展现上虽也有“夺岛”等相对“写实”成分,但更多的是“写意”,这也是它重要的艺术特色。为此,《海南颂》力避宏大叙事,比较突出平民视角。我们知道,“23年红旗不倒”是海南革命史的骄傲,电视剧《天涯浴血》用了30多集的篇幅去展现。而《海南颂》没有去沿着海南一大、椰子寨、母瑞山、云龙改编等具体叙事的路线,而是以一首雄壮的《英雄与木棉》宣告“这里是我的山,这里是我的水,这里是我亲爱的家园“,表达了以琼崖纵队为代表的海南革命战士热爱家乡、与日寇敌顽殊死搏斗的英雄气概;再以一首优美的《山不藏人人藏人》道出了“芭蕉叶宽手牵着手,槟榔树高根连着根”“谁好咱就和谁一条心”“你都为咱豁出去命,我也为你舍得了身”的海南人民的心声。再有解放海南岛战役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完结篇,意义重大,但是除了《夺岛》是正面展现外,《兄弟你朝北走》却是通过一个侧面,写出了“解放战争最后一战”的悲壮和革命军人深厚的战友情,也使得这首歌有了格外打动人心的力量。再举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样的大事件,作者也没去正面书写,却是用闯海人的一曲《向海南》,道出了“十万人才下海南”、海南特区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巨大吸引力。“一方热土,坐落水中央”“多少闯海人早已分不清,海南是故乡还是异乡”“是港湾也是疆场”……这些精妙的歌词,不仅写出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凸显了海南历史的独特性。无论是“23年红旗不倒”的孤军奋战,还是解放海南岛的壮举,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海南建省,这些海南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史上都有开创意义。用平民视角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也体现出这些事件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力。据我所知,当《向海南》歌声响起,伴随着屏幕中出现的广州到海口的轮渡、船票、闯海人的身影、东湖招聘广告等,座下泪目的闯海人,又何止于我呢?

 

 

不妨再举第二段落为例,从1950年海南解放到1988年海南建省,是海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时间跨度近40年,占到百年史的近一半,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不少,但是作者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挑选出黎苗民众、割胶女工、耕海渔民、闯海人做代表,将这一时期海南特有的精神状态和风土人情很好地传达出来,也从侧面展现了黎苗人民翻身做主人、海南橡胶为代表的农垦事业的崛起、作为渔业省份的海洋文化色彩以及海南建省引发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及追求个性自由的“闯海精神”的滥觞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五指山下春来早”“潮涨潮落都在呼唤我,顺风逆风都要搏一搏,哩呀哩哩美”“耕海自有耕海的乐”“年轻的心向远方”等等,这些歌词都对应特定的时代与人群,同时,又激起了人们的共鸣。既有海南特色,又能与广大的人群共情,这是《海南颂》堪称“悠久”的魅力之所在。

此前也提到过,由于财力、舞台等等的局限以及历史积淀仍不够丰厚等劣势,《海南颂》没法像《东方红》那样追求特别宏大的气势、特别丰富的场景变化,可以借用的著名歌曲也不多,舞蹈、戏剧上的呈现也不可能酣畅淋漓,它的主体还是一个大部头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一,它仍然运用了大屏幕、表演唱、人物引入等多种形式,歌唱者的服装、化妆、道具等比较讲究,力争让舞台呈现更加丰富(该剧总导演蒙麓光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对该剧的艺术呈现做出了贡献);其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它将音乐上的原创性、代表性、交响性、完成度等,都做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笔者不是音乐专家,但作为音乐爱好者,也对这些成就展开一些分析。

首先,《海南颂》充分体现了“采风”的意义。确定好整部作品的框架后,如何谱写好每个章节、每首歌甚至每个旋律就显得很关键。我们也看到不少“纪念性作品”喊口号、概念化、口水歌……《海南颂》的主创者则十分精心地打磨这部交响性的作品,虽说是多人创作,但由于有音乐总监印青、艺术总监王艳梅以及主创作曲朱嘉禾的存在,保证了作品音乐形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其中担纲从“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英雄与木棉》《春暖琼崖》《出嗨喽》及“尾声”《海南颂》的主作曲之一,朱嘉禾无疑承担了很重的担子,好在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与音乐家的才华与投入的情感有关,同时也跟《海南颂》整体音乐创作的选取路径相关。说来也并无诀窍,无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是要走“采风”这条路线。这其实也是欧洲19世纪民族乐派带给中国现当代音乐最有价值的影响之一。也正像朱嘉禾所说“中国民歌一片汪洋,浩大深邃”,但是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浅尝辄止的采风,也不乏“如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怅憾,不过这不属于《海南颂》创作团体,我们可以听到在《高擎的旗帜》、《英雄与木棉》《出海喽》《山水歌台》《海南颂》等歌曲中,有着黎族民歌、儋州调声、山歌、哩哩美渔歌等海南各地区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换,这显示出《海南颂》创作团队对海南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熟悉程度和化用水准。就像张国勇先生所说,这部作品让他真正感受到了采风的意义。

其次,《海南颂》充分体现了“历史积淀”的价值。一方面,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与海南相关的红色经典,其实已开创了如何化用海南民族音乐、舞蹈元素的成功先例,《娘子军连歌》《万泉水河水清又清》等就是如此诞生的,这些成功范例永远激励着后人,也启发着《海南颂》的团队。更重要的是,《海南颂》主创团队因为各种因缘,对海南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在《海南颂》中塑造海南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朱嘉禾老师就是歌剧《红色娘子军》的主作曲之一,他从“五指山歌”的主旋律里提炼出体现琼花倔强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这次他又将这一主调用于序曲及尾声中,成为贯穿全篇的主旋律,赋予了百年海南勇毅刚健、奋发有为的极为大气的音乐形象。在歌剧《红色娘子军》中有一首贯穿全篇的《木棉颂》,个人以为可媲美《红梅赞》,红木棉、英雄花的形象也成为了歌剧《红色娘子军》的新IP。显然,这也为《海南颂》《英雄与木棉》一歌提供了基础。同样,歌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殷红的旗帜》也为《海南颂》中《高擎的旗帜》“导夫先路”。但也必须看到,虽有渊源,但《海南颂》对此是做了巨大的提升的,超越了具体的情节和戏剧场景,升华了,也更具普遍性了。同时朱嘉禾作曲的《出海喽》化用原本比较优美、通常由女性吟唱的哩哩美渔歌,一变而为粗犷豪迈的耕海勇士的心声,却一点也不违和,转换得十分成功。

《海南颂》创作团队中还有很多人参加过“海洋风”音乐采风创作系列活动,这在《蓝色的诺言》《潮起海之南》《南海多辽阔》等歌曲中多有体现。这一采风活动使得国内一线词作家、作曲家和歌唱家更深入地了解了海南,并创作出多首海洋题材作品,这也为《海南颂》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影视艺术家刘劲、岳红担纲的诗朗诵,也为《海南颂》的成功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两位都是旅琼文艺家协会艺术家,对海南的感情非同一般,对海南人文历史的理解,也较诸其他艺术家更为熟悉。因此,他们在朗诵时的处理,既体现了他们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厚的艺术功力,同时也饱含着他们对海南的热爱与理解。用刘劲的话来说,他们是用塑造形象的方式朗诵的,像讲述渡海战役那一段落,他们就用朗诵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历史情境里,感人至深,完美地带动起全场的氛围。

当然,《海南颂》还不是毫无弱点之作,特别是反映当代海南的部分总体来说稍弱一些,个别作品的词曲不够均衡,仍感到有不够生活化的地方,要做到特别均衡也颇有难度,因为有些陈述理念的作品,恐怕必须以观念化的方式去表达,但我认为我们打造经典,上升空间或就在这里。如何上升?我想《海南颂》里面的经典歌曲展示以及原创音乐中的诸多佳作提供了启示:海南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换,再加上对人文历史、当代生活入骨的体验等等都非常的难能可贵。

以上的分析可能还不免零碎,如果要指出《海南颂》的“纲”或者“魂”是什么,我会引用尾声《海南颂》里的歌词“海南 海南/椰林 绿原 海阔 天空/每一处山水都是风景/海南 海南/敢闯 敢拼 奋斗 圆梦/每一个你我都是英雄”。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豪迈与自信贯穿了整部作品。另外就是从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一直延续到“尾声”的交响思维,这个从专业角度讲很不简单,构成了作为真正艺术作品而非宣传品的高水准。

我感兴趣的还有《海南颂》文化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在我看它调动了以音乐界为主,包括影视、舞台艺术等海南目前能调动的众多优秀人才,这在当下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中提供了文艺界乃至各界可资借鉴的一个模板。

作为一个海南文艺评论人,这些年来,我很关注海南文艺现象,也会跟踪一些重要文化人的发展轨迹,例如《海南颂》的艺术总监王艳梅女士,就是我追踪的对象。听过她的歌曲、歌剧,看过她的小说,同时,她还是海南文艺界专家型领导,她所组织的活动我也多有参与。在我看,这部作品除了体现出她的创作水平(在分担作曲任务的分量上,她和朱嘉禾老师都属主创人员)、结构整部作品的艺术功力外,也体现了以她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在统筹、调度各方面人才的能力。

 

 

作为文艺界领导,首先需要的是对所创作的文艺作品精神文化高度有追求,这恐怕是与海南有韩少功这样旗帜性的人物有关,王艳梅对韩少功推崇备至,不能不说少功老师在各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她有深刻影响。再有就是由于海南自然以及人文优势的吸引力,文艺界也拥有了一支“国家队”的阵容,但如何去甄别这些人、如何去组织、去用好这支“国家队”,王艳梅有很多思考和行动,她就曾说:“我在设计作品整体架构和挑选主创团队人选的时候非常的小心翼翼”,这种思考与行动,这种小心翼翼最后落实到作品整体架构“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精准考量,落实到人才使用包括旅琼文艺家协会目前这样的组织形态上,落实到《海南颂》的创作与呈现中,包括像她对歌剧《红色娘子军》以及“海洋风”主题歌曲创作活动等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上。像印青老师等音乐界大家都是旅琼文艺家,这有非常大的助力,一来他们有心帮助海南,但也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提供很好的、足够高的平台;其二也不能仅限于与海南有关的人士,这也狭窄了。实际上,有旅琼文艺家也仅仅是机缘,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日益有这样的地区文化自信,应该站在全国的高度,运用国家级的人才,打造我们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同时也努力把我们的队伍提升到能匹配自贸港的水准。例如这次精彩演绎作品的贵阳交响乐团,特别是张国勇指挥大气磅礴的风格,就对作品的演出成功提供了保障。再例如朱嘉禾就未必属于旅琼文艺家,但他对海南省近年主打的这两台重大音乐创作项目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此外,这次刘劲、岳红老师等旅琼文艺家加盟《海南颂》,对主题长诗朗诵这一重要环节有着巨大提升。还有在选用本地创作人员时,发现和甄选出本地音乐家赵晓辰的钢琴曲使其改编成声乐作品的巧妙运用(《山水歌台》很好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用好海大合唱团(得到印青、张国勇、朱嘉禾、黄华丽等老师的一致称赞)等等这样的例子,这都是我亲历的,这些说明了项目主创领导者以一种十分积极开放的态度和很高的艺术标准去对待创作,善用人才,最后带来的是作品难能可贵的饱满度。这都是领导者善于整合高端资源的能力的体现。

我真心觉得,海南文艺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做,我也清楚,《海南颂》是一个强大的团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更高层领导的支持、懂行,团队人员的倾力付出,都很重要。我只想借此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那就是善于整合高端资源的重要性。

 

 

有必要强调一点,其实王艳梅的重要性,绝不仅限于她是《海南颂》的组织者、牵头人这样的角色,事实上,如果没有她几十年来写下数百首有关海南题材歌曲的积累、没有她对海南深沉热烈的爱,没有她持之以恒地发现本地人才、引入优质资源推进海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海南能否在建党百年之际拿出《海南颂》这样的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还很难说。因为《海南颂》的构思与框架正是出自王艳梅之手。写有《永远的邀请》《我的南海我的爱》等大气优美作品,还是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剧、作曲之一,“海洋风”采风创作展演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由此延展到诞生《海南颂》这样的大型作品其实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当然其中依然需要她付出非常多的艰辛努力和悉心打磨。我们在《海南颂》里,也听到她《兄弟,你朝北走》《热血丰碑》《永远的邀请》《潮起海之南》这样一些佳作的回响,但显然,她作为这部剧的艺术总监的地位更让人敬重,本剧也堪称是她迄今为止的代表作之一。

提一个小建议,当代舞台艺术对舞台背景的视觉运用特别重视。如果以“面面俱到”的高标准来衡量,《海南颂》有些背景视频很动人,例如《向海南》写闯海人的那一段,别具匠心,很有感染力,那张船票一出来,很多人就流泪了。但也有一些流于一般,《蓝色的诺言》描写博鳌亚洲论坛一段一图到底就显得单调了。个别反映海南当代业绩的背景视频,也有些停留在风景、大厦、车流、人流这样的浅表层面,如琼中女足哥德堡杯夺冠等这样的唤起海岛人民群体记忆、也感染全国人民的生动影像也应加入,或许这些也都是提升空间吧。

 

 

总之,《海南颂》无疑是成功的,正像省作协主席梅国云称:“这是海南多少年来最棒的一场”。我希望,这个作品要拿到北京去演,同时也赞同很多艺术家的意见,多在海南演,可以有浓缩版、简约版,慢慢地培养我们自己人才的同时,打磨精品甚至铸造经典。

衷心希望这个作品能代表海南走向全国,希望它的持续性的演出能促进海南文艺的全面提升,海南也能不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

 

 

作者简介

 

 

马良,江苏镇江人,海南省高层次领军人才,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作协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报》《今日海南》《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艺、社科、体育评论及诗歌、散文共数百篇。著有《勾勒集》,曾两获南海文艺奖,并获晓剑青年文学奖。担任过海南省艺术节、省“五个一”工程奖、南海文艺奖等奖项评委。策划、组织或主持上百场文化艺术活动。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