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任编导,吴祖强、杜鸣心等人作曲,白淑湘、钟润良等人主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时隔60年后的今天,红色娘子军回到了她的故乡——海南。2024年3月2日至3日,由海南省演艺集团“自贸港 艺非凡——2024年中外舞台艺术精品海南展演”引进的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开启60周年纪念巡演第一站,一票难求。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这是一个充满深情的夜晚,当熟悉的旋律《万泉河水清又清》响起,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娘子军军歌》带动了全场观众的跟唱,大家打着节拍为舞台上的娘子军们加油鼓劲,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演员们无数次的谢幕更表明了该剧与海南的血脉相连。观众中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人,还是零零后的中小学生,无一不为之动容。这部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而至今仍生命力旺盛,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再次观看《红色娘子军》,“仿佛有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68岁的海南大学美术系陈教授说:“第一次观看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我才13岁,时隔五十五年,再遇《红色娘子军》,我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一切都变了,又仿佛一切没有变!”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深深地浸润着这一代人。他们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磨炼和风雨,都能从剧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一个时代的人真诚地生活在一个时代的美学当中,彼时的文艺作品直接而热忱,彼时的文艺作品依然打动了此时观众的心灵。时代变了,追求真善美的信念没有变!在六十年后的今天,老年姐妹依然可以手牵手一起看剧,追忆青春。
如果说老年朋友们观剧时是在回顾自己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那么儿童们的观剧感受则让我们欣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祖国强盛的保障,红色基因在这里已经有了很好的传承。笔者在中场休息时,随机采访了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相比《天鹅湖》,她更喜欢看《红色娘子军》,因为它讲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最喜欢的舞段是红军根据地欢迎吴琼花的那一段,因为“人多很热闹,服装也很漂亮,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另外一个小学生则喜欢娘子军女兵连长递给琼花步枪的情节,因为“有传承的感觉”。孩子口中的热闹、大家庭的温暖,来自对强大祖国所给予的安全感,这是当代青少年不同于老一代的地方。国弱民穷的祖国只存在于他们的课本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祖国的强盛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
而在年轻人的眼中,这部舞剧如同一幅木刻版画,色彩鲜明、充满力量、冲突十足。来自海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说:“最重要的是,它信仰讲述的东西,它的真诚和纯粹足够做到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能感染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让观众们不仅知道这是在讲什么,更从情感上为之动容。”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红色娘子军》叙事的方式平白直叙,今天的我们好像拥有了很多更高级的话语可以去“指点”,我们的文艺作品在黑白之间拥有了更多丰富而含混的色彩,我们有了更精妙的讲故事的方式,但是,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真诚的创作态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任何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舞蹈的本质属性是抒情,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比电影《红色娘子军》,舞蹈所运用的是肢体语言,更为直观,抒情也更加直接。很多精彩场景,比如万泉河送红军片段,如果只是语言和情境的表达,很难迅速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但是舞蹈和音乐可以快速激发共鸣,把人带到叙事的最深处。这就是舞蹈和音乐所能带来的,语言和文字所不及的感受。
在芭蕾舞剧中,观众能清楚看到《红色娘子军》中所讲述的革命故事是如何融入在演员的十年功力当中。信仰不言自明,革命信仰此时并不通过语言留痕,而是在舞蹈演员的“精气神”中穿行,将“红色娘子军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康可可,海南大学副教授,舞蹈系主任,海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