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

我说文艺 | 梁增权:山海情缘——海洋题材中国画创作实践研究

2025年04月23日 20:35  书画世界杂志  点击:191  我有话说(0人参与)






 

山海情缘

——海洋题材中国画创作实践研究

文_梁增权

 

广阔无垠的海洋,惊涛拍岸的大海,常常激起画家无限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亦有不少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传世,比如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图》、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九级浪》、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的《云生沧海》等。此外,中国20世纪画家陆俨少、孔仲起、周韶华、李海涛、邓子敬、宋明远等皆有表现海洋的精品力作传世。他们各自使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大海的波澜壮阔、豪迈之气呈现于纸素,彰显了大海壮美、和谐、包容的精神内涵。我长期生活在海南岛,对海洋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有很大的兴趣。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提出,海洋题材绘画创作更凝聚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本文将从新时期海洋题材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境界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做简要分析。通过对个人创作的总结,以期在海洋题材绘画创作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热衷于创作海洋题材中国画的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权做抛砖引玉之举。

 

一、海洋题材中国画

创作中的形式语言

 

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涵盖了多个方面,它们共同决定了画面的审美意境与艺术价值。我在构图布局、线条勾勒、墨色晕染、设色点缀、透视的运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将海水与礁石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山海题材的中国画作品。

 

(一)构图布局

早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了“经营位置”一说,说明中国画家对构图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文脉传承。我认为现代海洋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更应充分利用“海平面”这一天然条件,使得画面的形式感增强。可通过浓淡、干湿等墨色的分布、叠加,合理处理礁石、海水、天空等元素,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例如在作品《千里逐梦》中,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着重刻画了近景的礁石与海水,而远处的天空、海面则运用淡墨渐变渲染与留白处理,画面的虚实、黑白、繁简相互映衬,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与节奏感。 

 

梁增权 千里逐梦   98cm×180cm 2021

 

(二)线条勾勒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充分表达物象的结构特征,以及画家的主观意识与情感,是最简练、概括的基本造型语言。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着重强调了笔墨的力度,石涛的“一画论”强调了线条勾勒、穿插、组合的规律性。我的《千里逐梦》中打破了传统文人绘画中用线的萧散淡泊气质,在表现礁石时注重线条的刚柔并济,用凝重和长短结合、粗细变化的墨线勾勒轮廓,再运用皴、擦、点、染等技法表现出礁石的质地、纹理与体量感。表现海水的线条则波折起伏、顿挫有力,或直曲,或斜扬,或密集,或疏旷,或藏,或露,描绘了海水的波澜壮阔,展现了生命的律动。

 

(三)墨色晕染

中国画的意境与气韵都离不开墨韵的变化,墨色晕染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我认为在海洋题材中国画创作中,应擅于调和水与墨之间的比例关系,注重笔法的变化与力度的把握。通过用笔的轻重、快慢、虚实,使墨色在纸上产生丰富的晕染效果来表现海水、礁石相互交融的视觉效果。此外,运用淡墨晕染来表现礁石的阴阳向背,增强了礁石的体量感,以弥补浓墨勾勒和皴擦的不足。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海水的流动感,海水与礁石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形成了富有动感、富有乐感,热情洋溢的画面。

 

梁增权 南海清风   178cm×98cm   2023

 

 

(四)设色点缀

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提出:“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我在海洋题材绘画中既保持墨色的主导地位,又注重整体与局部的色彩和谐处理。例如在作品《南海清风》中,运用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彩来表现海水与礁石的自然形态和生机活力。我注重画面色彩的相互搭配与调和,海水通常以花青为主,用白色点缀以表现波浪翻涌;礁石则在浓墨皴擦的基础上注重色彩的冷暖对比,以赭石、石青、石绿交叠呼应,表现出礁石的坚实与厚重。

 

(五)透视的运用

传统山水画多运用散点透视,不受视域与空间的局限,画面所表现的物象更全面、更生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法则,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认为在当代,艺术家表现海洋题材中国画时应不拘一格,要善于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进行综合运用与自由表达。在作品《南海清风》中,我运用线性透视强化礁石的纵深感,礁石的大小、方圆等形态变化,既表现了礁石的自然特征,又强化了画面的空间变化。礁石、海浪、天空、灯塔、渔船,点线面交相呼应,动静结合,形成鲜明的图式语言。

 

二、海洋题材中国画

的艺术表现

 

绘画是对自然的艺术表达,画家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丰富的情感表现客观物象,使画面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通过对海洋题材中国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绘画技法、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特别是在礁石的表现上,具有独到的理解与感悟。

 

(一)礁石的表现

我在海洋题材绘画创作中,常常以礁石作为画面的主体,例如在《南海清风》《海防线》《千里逐梦》《南疆磐石伴渔歌》中,礁石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突出了坚如磐石、顶天立地、不可撼动的精神与意志。在色彩表现上,利用礁石构建画面的整体色调,并与天空、海浪、渔船形成富有韵律的和谐统一体。在礁石的肌理表现上,我运用笔墨的皴擦点染、颜色的叠加并置,形成浑厚朴拙的视觉效果。坚不可摧的礁石、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望无垠的天空与巍然屹立的灯塔,体现出我一向秉承的踏实稳健、信念笃定、襟怀广阔的精神意志。

 

梁增权 南疆磐石伴渔歌   178cm×98cm   2023

 

 

(二)意境营造

山水画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我认为在海洋题材中国画创作中,应着重表现意境的深远与广阔。为此,在《南海清风》《千里逐梦》《海防线》等作品中,我通过大的板块结构形成画面整体布局,通过笔墨虚实、色彩渲染及留白等手法,表现礁石、海水的形态特征。画面中黑与白,实与虚,相互映衬,营造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精神高度。海天交接处的留白引人无限遐想,仿佛能感受到海南岛的蓬勃兴起,以及自由贸易港前进的强劲步伐。

 

(三)情感融入

中国画自古便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以景色为情感的寄托,赋予画作新的审美内涵。郭熙说:“写貌物情,摅发人思。”潘天寿说:“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意愿,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在《海防线》中,我将对波澜壮阔的大海、坚不可摧的礁石怀有的敬仰之情,以及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爱国之情融入画作之中。我将生活现实、艺术语言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近景浓墨重彩描绘的礁石,蜿蜒伸展,劈波斩浪,到远处的军舰,再到天空中翱翔的战斗机,形成富有变化与动感的曲线轨迹,体现了壮怀激烈、仰天长啸、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梁增权 海防线   208cm×112cm   2022

 

 

结语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实现新跨越,以及在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海洋题材绘画创作,不断推动了海洋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我由此而激发了描绘海洋题材中国画的热情,并试图为其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南海清风》《海防线》《千里逐梦》《南疆磐石伴渔歌》等系列作品创作中,通过构图布局、线条勾勒、墨色晕染、设色点缀、透视的运用等艺术手法,描绘了海南人民的美好生活,表现了自己对祖国壮美海疆的热爱之情,于此略做总结,权当抛砖引玉之举。

 

作者简介

梁增权,1979年2月出生于河南,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毕业。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海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类展览并获奖,其中“黎苗文化——海南保亭原生态美术写生创作项目”入选中国文联2020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2022年《黎山听泉沐春风》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全国写生创作美术作品展”;2024年《东方墨韵》获海南省第五届南海文艺奖;2024年《锦绣传承》(合作)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