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

我说文艺 | 崔鲸涛:画海为魂——宋明远和他的海洋艺术世界

2025年06月12日 18:21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崔鲸涛  点击:82  我有话说(0人参与)






 

编者按:6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8版副刊发表记者崔鲸涛的文章,题目是《画海为魂——宋明远与他的海洋艺术世界》。现全文刊发。

 

 

画海为魂——宋明远与他的海洋艺术世界

 

■崔鲸涛

 

海浪声声,岁月悠悠。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来临之际,一部充满着深邃海洋气息的作品《宋明远海水画谱》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位老人,宋明远,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对大海的热爱和执着,他的画作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海洋文化的深情讲述,对海洋保护的有力呼吁。

 

宋明远今年88岁,满头银发,面容和善。他的眼神中透出对大海的深情,那是一位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艺术家的坚定与热忱。他的人生轨迹与海洋紧密相连,他的艺术之路也因海洋而熠熠生辉。

 

海之子的绘画情缘

宋明远从小在海边长大,大海是他童年最忠实的玩伴。他看着海浪翻滚,听着海浪声声,感受着大海的喜怒哀乐。这份对大海的深厚情感,成为他日后绘画创作的源泉。20世纪50年代,宋明远从艺专毕业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那个年代,海洋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宋明远看到了大海所蕴含的无限可能。他决心用画笔描绘大海的波澜壮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海的魅力。于是,他踏上了海洋绘画的探索之路。

 

1960年,他创作了第一幅以海为题材的版画《观沧海》。1965年,他又尝试用中国画形式画海,《海浪急》成为他第一幅以海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此后,他不断探索,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海洋。1980年,他用水彩、油画等西画形式及中国传统绘画方式画海,还创作了以海洋为题材的年画《明珠引凤》《龙女四条屏》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让海洋成为时代的象征。宋明远更加坚定了在海洋绘画艺术创作上的信念和决心。他深刻认识到,海洋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缺失,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他深感责任重大。“我要填补这个空白!”宋明远说。

 

为了更好地画海,他毅然南下广州美术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画理论技法,并将海洋锁定为他的中国画创作主攻方向。1999年,他来到新加坡,2002年创立中国海洋画派。2003年,他回国创立海洋画学科,2004年在北京创建北京狮城南洋画院,作为海洋画派在国内开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核心机构。2013年,他成立中国海洋画家协会。2014年发起举办沧海颂·中国海洋画作品展。2017年,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成立。2024年,宋明远海洋艺术研究院成立。

 

数十年间,宋明远以中国画传统为基础,以海洋为特定题材,开拓、发掘中国海洋画新领域,探索、研究、建立起海洋画的技法体系,使海洋这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相对边缘的题材获得了全新的艺术再现。

 

海之魂的创作之路

宋明远的海洋画作品,充满了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大海的描绘,更是对海洋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他将自己对大海的情感融入画中,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

 

《红日出海》是宋明远海洋画创作的母题,也是他海洋画创作四大主题的第一篇章。多年来,他以此主题创作了上百幅海洋画作品。2014年,2米×5米的巨幅《红日出海》被首都博物馆收藏。2021年,4.8米高2.4米宽的《红日出海》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并悬挂在中央大堂。

 

“红日出海”这一主题,源于宋明远一次难忘的经历。1990年的初秋,他乘船去广州美术学院研修学习。在甲板上,他目睹了红日出海的壮丽景象。黎明时分,云蒸霞蔚,红日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那一刻,大海的壮美深深震撼了他,成为他心中最美的景致。

 

“《红日出海》表达出我对大海最美好的赞颂,寄托了我最深厚的情感。”宋明远说。在他的画作中,红日出海的光芒、振翅的海燕、奔涌的大潮,象征着国家和人民满怀激情,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宋明远的海洋画作品围绕着红日出海、大潮澎湃、中流砥柱、和谐梦幻四大主题展开。他创作了大量主题性作品,如《丝绸之路从远古走来》《大洋新乐章》《沧海颂》《向海图强》《屹立》《大海依旧在那儿中国永远在这儿》等,反映新时代的海洋强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大海依旧在那儿、中国永远在这儿”的沧桑巨变。

 

海之思的文化传承

宋明远深知,艺术作品在宣传海洋意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的海洋画作品,不仅展现海洋之美,也呈现海洋面临的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通过这些作品,他希望引发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思考。

 

“海洋画作品具有最直观的感染力,通过画面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家个人笔墨特色,能起到审美引领,激发情感共鸣的作用。”宋明远说。自2014年至2025年,共举办12届沧海颂·中国海洋画作品展,他希望通过海洋画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然而,在挖掘海洋文化元素融入画作时,宋明远也遇到了难题。历史上,关于海水画法的资料极少。他没有先贤可资借鉴,只能以海为师,师法海水自然。他走遍万里海疆,深入研究海洋的博大精深。

 

为了推动海洋画的发展,宋明远开创了海洋画派,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画海艺术家共同研究探索。他们归纳总结中国海洋画的创作理念与学术定义,构建起中国海洋画的理论体系与技法体系。如今,中国海洋画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同,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我们的艺术对得起广袤的陆上疆土,但是对不起辽阔的海洋领土。我们在艺术上对海洋亏欠很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张晓凌评价宋明远的艺术成就时说。

 

目前,沿海地区民众对海洋文化的认知相对内陆地区民众要深刻些,但总体上,公众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仍显不足。宋明远认为,需要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和宣传,而海洋画这一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审美愉悦体验,将观众带入海洋世界,提升公众的海洋文化认知和海洋意识。

 

海之梦的未来展望

《宋明远海水画谱》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海洋画从实践探索走向理论自觉。这本画谱将海水动态形式归纳为3大类38种,构建起海洋画表现题材中的海水形态体系。它还展现了“宋氏水法”与“宋氏浪涛皴”,打破了传统以线描、留白为主的单一水法表现,解决了水墨难以表现海水瞬间万变的动态、浑厚的体积感等历史难题。

 

宋明远希望通过这部画谱向广大读者和艺术爱好者展现如何透过海水这一自然物象传达东方审美精神与哲学思考的方式。画谱中的作品,静谧的海面暗合东方哲学“虚静”的审美意境,奔涌的浪涛则承载着刚健有为的精神特质。百川归海则寓意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通过水墨介质实现自然物象与人文哲思的深度融合,展现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艺术化诠释。

 

宋明远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壮心不已。他还有许多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希望这些课题的实践与成功结果为海洋画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持。他期望海洋画、海洋画科、海洋画派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海洋时代发展、海洋强国建设、全民海洋意识普及与提高做出贡献。

 

宋明远,这位与海相伴一生的老人,用他的画笔描绘出海洋的壮阔与深邃。他的海洋画艺术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让海洋的美丽与神秘永远传承下去。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