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关闭

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

我说文艺 | 刘冬:当代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文化自信

2025年04月30日 16:00  海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点击:141  我有话说(0人参与)



 

刘冬《琼崖丰碑-椰子寨战斗》绢本设色190X140cm

 

当代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文化自信

 

■ 刘冬

 

革命题材美术创作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脉络,既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又持续参与着当代文化价值的重构。其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与表达维度,蕴含着深刻的美学逻辑与意识形态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当代革命题材美术创作以其独特的历史叙事和民族精神内涵,成为锻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指引下,革命题材美术创作不断“守正—创新”,在弘扬红色经典的同时融入当代审美与技术手段,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派与时代风貌。

 

一、革命叙事的视觉转译:从历史记忆到文化符号

革命题材美术的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着对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典型性的辩证统一。写实性油画作品通过戏剧性场景的凝练,将革命气节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现代水墨作品以山水形式重构革命历史空间,实现了传统笔墨语言与红色叙事的创造性转化。当代艺术家中不乏通过个人视角的微观叙事,解构宏大历史话语,在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构建对话通道。

 

二、形式语言的范式突破:民族美学的当代重构

在技术媒介层面,当代革命题材创作呈现出跨媒介融合趋势。雕塑作品运用3D打印技术重构革命符号,使传统纪念碑式雕塑获得数字时代的表达维度;或通过装置艺术与影像叙事,将革命地理转化为文化地理的视觉拓展。这种形式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传移模写"原则,在数字语境中重构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体系,增强了艺术的互动性与传播力,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

 

三、价值内核的当代阐释:革命精神的符号再生产

当代创作对革命题材的诠释已超越历史再现层面,转向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作品通过抽象化处理,将政治符号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奋斗意象,或运用材料转译,使革命图像在光影重构中产生哲学性追问。这种解构-重构的创作路径,既保持了对革命历史的文化敬畏,又实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衔接。

 

四、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主体间性的话语建构

革命题材美术的文化自信,源于三重对话关系的建立:在时间维度上,形成革命传统与当代语境的互文性;在空间维度上,构建本土经验与全球视野的辩证性;在审美维度上,达成集体记忆与个体感知的共鸣性。通过艺术家-理论家-历史学家的协同创作模式,使革命叙事既保持历史严肃性,又获得当代审美阐释的合理性。

 

当代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现代性话语的视觉建构。它既非简单的历史复现,也非西方艺术范式的本土移植,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形成的具有主体性的艺术表达系统。这种自信来源于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体现为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生产能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语境中,提供独特的中国美学方案。

 

《琼崖丰碑-椰子寨战斗》(局部1)

 

《琼崖丰碑-椰子寨战斗》(局部2)

 

《琼崖丰碑-椰子寨战斗》(局部3)

 

《琼崖丰碑-椰子寨战斗》(局部4)

 


创作草图

 

点此查看更多创作草图

 

作者简介
 

刘冬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造型基础部副主任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